在民事案件立案后,还可以提交证据,根据法律程序,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或者由人民法院直接指定。
1.对于适用不同审理程序的案件,举证期限也有所不同,即使举证期限届满,当事人若提供反驳证据或对已提交证据进行补正,人民法院也可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
2.立案后乃至开庭后,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当事人均可继续提交证据。
民事案件中提交证据需遵循以下步骤:
1.按时提交:当事人应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逾期提交可能被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若确有困难,应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准许后可适当延长。
2.书面申请调查取证:若需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应提交书面申请,并详细说明被调查人信息及需调查的内容、原因等。
3.申请证人出庭: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法院许可。
4.证据交换:法院可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时间可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认可,或由法院指定。
5.一审新证据:一审程序中提供新证据的,应在一审开庭前或开庭审理时提出。
找法网提醒你,民事案件举证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延期举证申请: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延期举证,但需经法院准许。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有困难的,可再次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2.特殊情形下的举证:若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证据产生于开庭审理过程中、第三方原因或证据收集上的实际障碍等,导致当事人不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法院可视情况予以考虑。
3.证据质证:无论证据是在立案后、开庭前还是开庭后提交,均需经过质证程序,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4.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若无法提供证据或证据不足,将承担不利后果。
综上所述,民事案件立案后乃至开庭后,当事人仍有权提交证据,但需遵守法定程序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