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人做笔录后,立案的时间并非固定,而是依赖于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审查进程。
1.一般而言,公安机关会迅速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以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以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过程涉及对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适用等多方面的考量。
2.只有当公安机关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即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属于其管辖范围时,才会进行立案。因此,报警人做笔录后,立案的时间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找法网提醒您,做笔录并不等同于正式立案。
1.笔录是公安机关在接受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时,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或自首人所陈述的案件事实及提供的证据进行记录的过程。它是立案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非立案的充分条件。
2.是否立案还需要公安机关进一步审查案件材料,判断是否符合立案的法定条件,并经过单位审批。只有当公安机关认为案件符合立案条件并经过批准后,才算是正式立案。
报警立案的法定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有犯罪事实发生,即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需要刑罚处罚的程度;
3.属于本受理机关管辖,即案件应当由本公安机关负责侦查。
报警立案的流程一般如下:
1.公安机关接受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并制作报案笔录;
2.公安机关对报案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
3.如果符合立案条件,经过单位审批后予以立案,并制作立案决定书;
4.公安机关将立案结果以告知单的方式通知报案人。如果决定不予立案,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