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情况下,劳动者仍有权获得工资。
1.自离,即劳动者未按照法定程序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而自行离职的行为,虽然可能构成违约,但并不影响其已付出劳动的报酬权。
2.若公司拒绝支付自离员工的工资,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即使劳动者自离,只要其已完成的工作或提供的劳动服务应当得到相应的报酬。
找法网提醒,自离工资发放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劳动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情形,此时劳动行政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要求支付赔偿金。
2.《劳动合同法》也强调了用人单位应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并规定了劳动者在特定情形下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排除劳动者对已完成工作的报酬请求权。
自离后,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采取以下步骤追讨工资:
1.协商沟通: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明确工资数额及支付时间,争取和平解决。
2.投诉举报:若协商无果,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劳动监察部门将依法进行调查处理,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
3.申请劳动仲裁:如劳动监察部门未能及时解决问题,劳动者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及可能的赔偿金。
4.提起诉讼:若劳动仲裁裁决后用人单位仍不履行义务,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