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保户与低保户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4-10-27 03:2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五保户与低保户的区别主要在于保障对象和保障内容,五保户针对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提供全面照顾;低保户则基于家庭收入,为低于当地标准的农村居民提供救助。
一、
什么是五保户与低保户的区别
五保户与低保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区别主要在于保障对象和保障内容的不同。
1.五保户主要指的是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2.而低保户则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范围相对更广。
简而言之,五保户更侧重于对特定弱势群体的全面照顾,而低保户则是基于家庭收入水平的差额救助。
二、
五保户与低保户申请条件对比
1.在申请条件上,五保户需满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涉及年龄、身体状况及家庭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2.而低保户的申请则主要基于家庭人均收入是否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这是一个相对量化的标准,更容易进行衡量和判断。
找法网提醒,在申请时,五保户需要提交更多关于个人及家庭状况的证明材料,而低保户则更注重家庭收入情况的核实。

三、
五保与低保的政策内容和标准
1.五保供养政策在内容上涵盖了吃、穿、住、医、葬等多个方面,为五保对象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2.其标准则规定农村五保供养经费不得低于本地区农村居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的60%,确保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而低保政策则主要是在城市已经建立了“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标准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状况而定,旨在保障低保户的基本温饱。
4.五保供养还实行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形式,尊重五保对象的意愿并保障其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低保政策则更侧重于家庭收入核算和差额救助的实施方式。
这些政策内容和标准的差异反映了五保户与低保户在保障方式和保障程度上的不同特点。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五保户”与“低保户”有什么区别
【法律分析】:
1. 低保是按家庭收入核算的,主要针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实行差额救助。
2.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3. 五保户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4. 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为当前信息结合对法律的理解做出,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整理相关信息,与专业法律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低保户与五保户的区别
低保对象指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法律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低保户和低保有区别?
法律分析:区别主要在概念和政策上:
1、概念上:
个人低保指单独一人享有低保,家庭低保指家庭两人或两人以上享有的低保;
2、政策上:
2016年国务院已经有文件,国发
2016.47号文。重度残疾人可以单独立户享低保。
家庭低保即低保户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家庭。法律依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第十一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