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作出判决后,涉及到金钱赔偿的,许多当事人关心的是何时能够真正拿到这笔钱。
1.要明确的是,法院并不会主动强制执行判决,而是需要权利人主动申请。那么,具体何时能够拿到钱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法院的执行力度以及被执行人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2.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第一条,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结。
3.如果基层法院执行不作为,权利人可以在半年后申请提级执行,以便加快执行进程。
4.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那么即使权利人申请了强制执行,也可能无法立即拿到赔偿款。
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作出判决后,判决的执行时间也是当事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这意味着,在判决生效后的两年内,权利人都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这意味着,在申请执行的期间内,如果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权利人无法及时申请执行的,可以申请中止或中断时效期间。
3.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执行的期间是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的。如果法律文书规定了分期履行,那么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1.当法院的判决生效后,如果义务人拒不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申请强制执行时,权利人需要提交相关的证据和材料,以证明被执行人确实存在未履行的义务。
2.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依法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以强制被执行人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
3.如果被执行人仍然拒不履行,法院还可以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如限制被执行人出境、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等。
4.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强制执行时,权利人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以便能够正确、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判决后对方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办?面对法律难题,找法网始终陪伴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