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行为违法如何处理
更新时间:2024-09-13 16: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行政诉讼中,若行政行为违法,法院可撤销或部分撤销该行为,并责令重新作出合法行为。判决标准基于行政行为合法性,违法或不当行为可被撤销。撤销与无效行为在违法程度、抵抗权等方面有区别。
一、
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行为违法如何处理
在行政诉讼中,若法院判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主要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或部分撤销该行政行为,并有权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合法的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1.若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则维持原判;
2.若原判决存在事实错误或法律适用错误,则会依法改判、撤销或变更;
3.若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则可能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
4.若原判决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如遗漏当事人或违法缺席判决等,则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二、
行政诉讼法院判决标准
行政诉讼中,法院判决的标准主要依据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1.若行政行为存在合法要件缺损,如不适当、主体不合法、内容不合法或程序不合法等情形,法院将有权撤销该行政行为。
2.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还会关注行政行为的适当性,对于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同样可能予以撤销。
3.法院在判决时还需考虑社会公益的需要以及相对方的实际损失,对于因行政主体过错导致的行政行为撤销,应依法赔偿相对方的损失。

三、
撤销与无效行为区分
撤销的行政行为与无效行政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区别。
1.在违法程度上,无效行政行为是指明显、重大的违法行政行为,而可撤销行政行为则是指一般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2.在抵抗权方面,无效行政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享有一定的和平抵抗权,而可撤销行政行为在撤销之前,行政相对人必须先行服从,不得抵抗。
3.在请求权上,对于无效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可以随时请求有权机关确认并宣布行政行为无效;而对于可撤销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撤销请求。
4.在确认权上,有权机关可以随时确认并宣布无效行政行为无效;而对于可撤销行政行为,超过法定期限后,有权机关则不得再行撤销。
如何区分行政行为是否违法?遇到行政纠纷难题,可以在找法网上发起咨询,我们会提供全面的法律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法院判决行政行为违法后怎么处置
对于行政行为违法,法院在判决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撤销或部分撤销该行为。例如,如果证据不足,会撤销并要求行政机关补充证据;如果法律适用错误,会撤销并指正正确法律;如果是程序违规,会撤销并要求重新遵循正确程序。此外,如果行政机关超越或滥用职权以及行为明显不当,也会作出相应处理。这些处理措施旨在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行政诉讼程序违法是如何处理的
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行为违法的处理是,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其他判决情形是:行政行为正确无误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
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七十条
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一)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职权的;
(五)滥用职权的;
(六)明显不当的。
第七十二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第七十三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的,判决被告履行给付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