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是怎么定义的
更新时间:2024-10-12 03:0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渎职罪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对公众信任和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详细解析渎职罪的定义、主体范围及构成要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罪名。
一、
渎职罪是怎么定义的
1.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并因此导致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渎职罪的设立,旨在保护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信任。
二、
渎职罪的主体范围
渎职罪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是渎职罪的主要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及监狱等机构的公务人员。
2.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些人员虽然并非直接属于国家机关,但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在特定领域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
3.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受国家机关委托,在特定范围内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
4.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类人员虽不属于国家机关正式在编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行使着与国家机关在编人员相同的职权。
5.其他人员:在《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个别罪名规定可以由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例如,泄露国家秘密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

三、
渎职罪的构成要件
构成渎职罪,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1.行为人必须是具有渎职罪主体资格的人员,即上述提到的各类人员。
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等渎职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违反职责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等。
3.渎职行为必须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里的“重大损失”通常包括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影响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认定渎职罪时,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即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只有同时具备上述要件,才能构成渎职罪。
你是否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渎职罪的法律知识?快来找法网,我们一起探讨更多法律问题,让你更懂法、更会用法!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渎职侵权罪是怎样的
渎职侵权犯罪的构成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渎职罪的含义是什么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渎职罪的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r/>
法律依据:<br/>
《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br/>
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失职渎职罪怎样定意的?
对渎职罪的认定其实是对渎职犯罪主体的认定。渎职罪主体有:
1、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