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管辖法院
更新时间:2024-06-09 07: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怎么选择管辖法院?合同纠纷管辖原则是什么?如何在合同中提前规定或事后补救?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助您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一、
如何选择管辖法院
1.在选择管辖法院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方法,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在合同纠纷的情况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了管辖原则,即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这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在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
合同纠纷管辖原则
1.对于合同纠纷的管辖原则,除了上述的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管辖外,当事人还可以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协议选择其他管辖法院。
2.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3.但这样的约定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4.如果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约定管辖法院,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就需要按照第24条的规定,到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
提前规定与事后补救
为了避免在合同纠纷发生后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当事人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提前规定,即在签订合同时,为防止日后发生争议纠纷,争取并注明对自己有利的法院管辖案件。
2.事后补救,即在发生合同纠纷后的协商调解中,可以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双方约定法院管辖地,以防在协议执行不了时,能向有利于自己的法院提出诉讼。
3.如果债务方在法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了书面异议,那么必须通过诉讼程序处理。
4.在诉讼过程中,举证是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关键。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不能举证,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合同中的管辖法院约定是重要的一环,选择合适的法院管辖能够更方便地维护自身权益。若您有更多疑问或需要专业建议,请随时在找法网上发起咨询。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法院管辖权如何确定
法院管辖权的确定:
1.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2.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如何选择合同纠纷管辖法院,如何规定
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如果有专属管辖的,为专属管辖权法院管辖,如果没有专属管辖的,有约定的,其约定的法院具有管辖权,没有约定的当事人可以在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起诉。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
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