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吸收存款达到多少称为非法集资

更新时间:2024-10-03 08: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个人吸收存款达到多少标准称为非法集资?个人吸收20万元以上或30人以上即算非法集资,单位则需达到100万元以上或150人以上。非法集资的法律后果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
一、

个人吸收存款达到多少称为非法集资

  1.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旦数额达到20万元以上,即可被认定为非法集资。

  2.如果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人数超过30人,同样会触发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这意味着,不仅吸收存款的总额度,而且涉及的人数也是判断非法集资的重要因素。

二、

单位非法集资标准

  1.对于单位而言,非法集资的标准相对更高。当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达到100万元以上,或者涉及的对象人数超过150人时,即可被认定为非法集资。

  2.这一标准的设定旨在防止单位利用其规模和组织优势进行更大规模的非法集资活动,扰乱金融秩序。

个人吸收存款达到多少称为非法集资

三、

非法集资的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一旦扰乱金融秩序,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具体的法律后果包括:

  1.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2.如果非法集资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包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3.对于单位犯此罪的,不仅对单位判处罚金,还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你身边有遭遇非法集资的例子吗?你认为还有哪些措施能更有效地防止非法集资?快来找法网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吧!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个人多少达到非法集资标准
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及量刑标准: 1. 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 2. 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3. 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 4. 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非法集资的量刑标准: 1.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注意:具体量刑还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退赔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吸收公众存款多少属于非法集资
超过以下金额标准算非法集资: 1. 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达到20万元以上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 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对于单位犯此罪的,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罚。
个人吸收存款达到多少称为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是指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人民法院会对其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如果单位是犯罪主体,对单位将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依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罚。 如果在提起公诉前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相关知识推荐
证券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证券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p2p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
p2p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责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您可以通过法院诉讼主张您的权力。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4分钟前
身份证在外省被冒用注册营业执照,可先收集能证明身份信息被冒用的证据,比如不在注册地的行程证明等。然后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一般情况下,不能仅凭对方身份证号查到其名下电话号码,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随意查询属侵犯隐私。若有合理
被他人绑定了手机号和银行卡的可以申请解绑。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