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有什么
更新时间:2024-05-30 22: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是什么?本文详细解析了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包括主体、客体和行为。同时,介绍了恢复劳动关系的途径以及用人单位不履行的补救方式,帮助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
一、
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有什么
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主体、客体和行为。
1.主体指的是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必须符合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能力的规定,而用人单位则主要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和行为。物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以为人类所控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实体。
3.行为主要指的是劳动行为和劳动管理行为。而内容则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二、
恢复劳动关系的途径
恢复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被违法解除后的一种重要补救方式。
1.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可以通过仲裁裁决书或法院判决书的法律效力来恢复。
2.这种恢复效力溯及到用人单位一方违法解除之日,意味着对于这段时间的工资待遇和相关福利,用人单位都应该足额补发给劳动者。

三、
用人单位不履行的补救
如果用人单位在恢复劳动关系后不履行相关义务,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如果用人单位再次明确告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这在法律上属于再次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劳动者可以依据相关法规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如果用人单位既不履行也不明确解除劳动关系,比如不发放工资、不提供工作岗位和办公室等,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主动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关系涉及众多细节,你是否还有其他疑惑?在找法网,我们提供一站式的法律咨询服务,帮你解决所有关于劳动关系的问题。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确定劳动关系所需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确认劳动关系需满足法规主体资格、劳动管理、业务组成等条件。具体操作包括:1. 核查双方主体资格证明;2. 审查劳动者是否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是否有报酬支付记录;3. 确认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否属于用人单位业务范畴。
请问,确定劳动关系的依据是什么
认定劳动关系的客观依据包括:
1. 劳动合同;
2.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用记录;
3.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4.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以下凭证:
1.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 考勤记录;
5.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等三项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