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真实意思表示
更新时间:2024-03-27 15: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真实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关键,如何认定?本文详细解读了《民法典》相关规定,包括真实意思表示的认定方法、行为与真实意愿的一致性以及法律后果与救济途径。
一、
如何认定真实意思表示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认定真实意思表示是至关重要的。
1.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对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这一规定明确了在解释意思表示时,应当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准确理解行为人的真实意愿。
2.在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中,解释时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这是因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需要更加灵活和全面的解释方法。
二、
行为与真实意愿一致性
1.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志与其内心的真实意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源于重大误解、受威胁胁迫等情形。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行为,该行为将无效。同时,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2.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也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对行为人真实意愿的保护,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公正和有效。

三、
法律后果与救济途径
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如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将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1.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其无效,并追究相关责任。
2.对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损害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并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行为人还可以采取其他救济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合同领域,如果合同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效或被撤销,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返还已经支付的款项、赔偿损失等。
行为人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合适的救济方式,如请求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等。
总之,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认定真实意思表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灵活运用解释方法以及采取适当的救济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行为人的真实意愿和合法权益,确保民事法律行为的公正和有效。
你是否曾遇到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的法律纠纷?了解更多法律规定和救济途径,请点击找法网咨询专业律师,为你提供精准的法律建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指什么,怎么规定
法律分析:
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是指订立遗嘱的人,想要处分自己财产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必须是遗嘱人处分其财产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因为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
遗嘱是否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则上应以遗嘱人最后于遗嘱中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准。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见证能力的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遗嘱后,遗嘱人实施与遗嘱内容相反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视为对遗嘱相关内容的撤回。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应该怎样认定借条的真实性?
借条签字的真实性认定:
1. 当事人可以申请进行笔迹鉴定,以确认该笔迹是否为其本人所书写。
2. 还可以调查当事人平时的书写习惯,并确认该借条是否是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形下所写。
借款合同的内容通常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做出意思表示的方式包括什么,如何确定
法律分析:现实生活中,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意思表示。所谓明示的意思表示,就是行为人以作为的方式使得相对人能够直接了解到意思表示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是表意人采用口头、书面方式直接向相对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二是以默示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八十条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