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监护权的法律规定
更新时间:2024-07-03 20: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典》对监护权有详细规定,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设定及责任。监护人需全面保护被监护人权益,违反将担责。如何选定和替换监护人也有明确指引。
一、
《民法典》关于监护权的法律规定
在《民法典》中,关于监护权的规定详尽而全面。
1.根据民法典的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被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活动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2.而第十四条则明确指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3.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则分别针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设定了明确的顺序和选择机制。
这些规定确保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监督。
二、
监护权法律内容
1.监护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
2.其目的是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切合法权利,同时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3.监护人需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各项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擅自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三、
监护人责任与指定
在《民法典》中,监护人的责任被明确规定。
1.监护人需承担对被监护人的监督和保护职责,确保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当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可由相关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3.若对指定不服,可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裁决。
4.在没有规定的监护人时,由相关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确保被监护人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你了解监护权的法律规定了吗?如果你对监护权或其他法律问题有疑问,欢迎在找法网咨询,我们随时为你提供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法典中关于精神病患者监护权变更的具体规定
对于想要变更精神病患者监护人这一情况,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新的监护人候选人,如依照顺序考虑配偶、父母、子女等;第二步,向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提交申请,请求指定新的监护人;第三步,如果遇到争议,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进行裁决。整个过程中,必须确保被监护人的生活及权益不受影响,并且新的监护人必须具备足够的监护能力。
关于离婚后孩子监护权变更的法律规定是?
可以变更。协议变更需双方协商并签订书面协议;诉讼变更则需向法院起诉,提供证据证明对方不适合继续担任监护人。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判决是否变更,以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
变更监护权的法律规定包括什么,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变更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
1. 可以申请变更监护权的情形包括: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以及监护人不具有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的利益有所损害等。
2.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1)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2)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3)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