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个人隐私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是违法的。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泄露他人的身份证信息等个人隐私数据是违法的行为。
1.特别是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如果泄露这些信息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尚不构成犯罪的,也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同时,对于因泄露信息而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还需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多种多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途径也在不断演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1.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集个人信息,并将其整理出售给需要的人。
2.在需要实名登记的场所,如旅馆、保险公司、银行、电信、移动、联通、房地产、邮政部门等,个别工作人员利用登记之便,泄露客户信息。
3.一些违规的打字店、复印店在提供复印、打字服务时,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或出售。
4.通过各种“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个人信息。这些问卷往往以奖品为诱饵,诱使群众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
5.在抽奖券或其他类似活动中,填写个人信息可能导致泄露。
6.在购买电子产品、车辆等物品时,填写非正规的“售后服务单”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
7.超市、商场等通过邮寄免费资料或申办会员卡等方式,获取并泄露客户信息。
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就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1.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新型非接触式犯罪。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或网络诈骗,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
2.直接实施抢劫、敲诈勒索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根据泄露的个人信息,犯罪分子可能直接上门实施抢劫或敲诈勒索。
3.实施非法商业竞争。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商业竞争,如收买客户、打压竞争对手等。
4.非法干扰民事诉讼。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购买的个人信息介入民事诉讼,给当事人造成困扰。
5.滋扰民众。通过网络人肉搜索、信息曝光等手段滋扰民众生活,侵犯其隐私权。
综上所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我们需要加强法律监管和技术防范,同时也需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众多,如何防范?了解更多防范技巧,请继续关注找法网。保护信息安全,从点滴做起,让我们共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