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首先可以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在协商过程中,需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如医疗记录、医疗费用清单等。
2.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如果与医疗机构协商不成,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卫生行政部门会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调解。
3.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未能解决问题,患者或其家属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医疗机构的过错和损害后果,并由法院作出判决。
4.寻求专业法律援助:如果对于法律程序和证据收集等方面不太了解,可以寻求专业法律援助。律师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指导如何处理医疗事故争议。
1.确认管辖法院;
2.撰写起诉状;
3.向管辖法院递交起诉状提起诉讼。
找法网提醒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1.受害人与家属的亲属关系证明。
2.就诊病历、检验单、化验单等就医资料。
3.受害人的误工与收入证明材料。
4.医疗费用票据及清单。
5.如造成伤残,应提供司法鉴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