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转移的形式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12-13 15: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债务转移的形式有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且经过债权人同意、由第三人、债务人和债权人共同达成债务转让协议等。债务转移应注意是债务的可转让性、债务转移的内容等。
一、
债务转移的形式有哪些
1.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经债权人同意的。
2.第三人与债权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通知债务人。
3.第三人、债务人及债权人三方共同达成债务转让协议。
请注意,债务转移必须经债权人同意,未经同意的转让无效。此外,被转移的债务必须具有可转让性,如果法律有规定、债务性质或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务,不能进行转移。
二、
债务转移应注意什么
1.债务的可转让性。当事人之间转让的债务必须具有可转让性,否则达成的协议将无效。依据法律的规定、债务性质或是按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务,不得转移。
2.债务转移的内容。债务转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债务人将全部债务转移给第三人,第三人将取代债务人,债务由第三人全部承担;二是债务人将部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则是由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因此,债务的全部转移和债务的部分转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为了避免争议,在债务转移协议中必须约定清楚债务是全部转移还是部分转移。
3.债务转移须经债权人同意。债务转移有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所以债务转移必须经债权人同意。未经债权人同意,债务转移无效。债权人可以拒绝第三人的债务履行, 同时因此不履行或迟延履行的,债权人可以追究债务人责任。作为债权人,为了预防欺诈,保障自己的权益,应先了解第三方的基本情况,如社会信誉、财务情况等来确定第三方的履行债务能力。

三、
债务转移合同纠纷的主体是谁
1.在债权让与情况下,债权人向债权人的通知义务是债权让与树立的关键。找法网提醒您,如果未尽到通知义务,债权让与对债权人不发生效力,如果引起诉讼,原债权人才是适格当的诉讼主体。
2.在债权承担情况下,债权人则必须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后才能参加债的相干,否则引起诉讼,原债权人仍然是适格的诉讼主体。
3.在债权债权演绎综合转移时刻两种情况,法定的演绎综合转移无须通知、同意,合并、分立后的法人或者别的组织法定的成为合同当事人,也是适格的诉讼主体。而意定的演绎综合转移须经合同相对方同意后才能参加合同相干,从而打消诉讼上的主体资格,充其量也只是无独立哀求权的第三人。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债务转让方式有什么
债务转让需要具备以下要件:
1. 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债务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2. 被转移的债务应当具有可转移性;
3. 第三人须与债务人就债务的转移达成合意;
4. 债务转移需遵守一定的程序。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
债务人转移债务的,新债务人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但是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债权债务的转移方式主要有哪两种
债务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但需经债权人同意。
2. 第三人与债权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但需经债务人同意。
3. 第三人、债务人及债权人三方共同达成债务转让协议。
在债务转移过程中,如果因债权转让导致履行费用增加,增加的履行费用应由让与人承担。同时,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时,必须得到债权人的同意。债务人或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如果债权人未作表示,则视为不同意。
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的形式有哪些呢
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的形式有企业合并和合同承受,债权转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没有通知债务人则该转让行为对债务人无效,而债务转移应当取得债权人的同意。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br/>
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br/>
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br/>
第五百五十一条<br/>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br/>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