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
更新时间:2024-04-02 16: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应对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的方法包括当事人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包括出售或者提供他人行踪轨迹信息,被用于犯罪活动的等。
一、
如何应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
当我们的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这样维权: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相关权利人可以通过行政、民事、刑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向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在实体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向工商行政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在虚拟网络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可以向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
向公安机关报案。刑法第253条之一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作出明确规定。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遭遇诈骗的可以报警,通过公权力救济来惩戒犯罪、维护权利。
向法院起诉,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司法机关可依照民法典规定,对其相关民事权利予以保护。
二、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为:
1.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2.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3.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4.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5.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
6.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受过行政处罚,又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7.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
侵犯公民信息罪判缓刑大吗?
找法网提醒您,犯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处缓刑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就会被判处缓刑。我国法律明确每个公民的信息安全受到保护,任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的行为都是与法律背道而驰的,都要受到管制、拘役甚至被判刑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如何才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符合以下条件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
2. 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3. 犯罪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
4. 主观方面为故意。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给他人的,将依照前款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也将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如何防止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被别人侵犯隐私的处理是:应该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还可以报警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