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规定规定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
更新时间:2023-12-28 10: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典的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规定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要求男女双方均要达到法定婚龄。确保结婚登记申请要满足的法律条件是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双方不属于法律禁止的亲属关系、双方具有结婚的合意等。
一、
哪些规定规定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
法定结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结婚的最低年龄。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不到这个年龄就不能结婚,只有达到或高于这个年龄才能结婚,至于结婚的最高年龄,则无限制。
现行民法典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规定没有改变,仍维持1980年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即《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二、
如何确保结婚登记申请满足法律条件
找法网提醒您,结婚登记必须符合的实质要件:
1.男女双方结婚时要达到法定婚龄;
2.男女双方各自无配偶且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3.男女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办理的结婚登记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三、
办理结婚登记需要携带哪些文件
办理结婚登记需要带的证件有:户口薄、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港澳台居民办结婚证需要的材料有:有效通行证、身份证、经居住地公证机构公证的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声明。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女性结婚的法定年龄是多少岁
女性结婚的法定年龄是二十周岁。如果达到了这个年龄并且满足其他结婚条件,就可以去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年龄,应该等待满足条件后再进行结婚,期间可以进行婚前准备和规划。违反规定可能会导致婚姻无效,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定年龄男女均23岁可以结婚吗?
在男女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的情况下,且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结婚。这些条件包括双方自愿、无直系亲属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遵守一夫一妻制等。符合这些要求的男女可以前往办理结婚登记。
20年前不到法定年龄办的结婚证有效吗?
法律分析:
1. 结婚证是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用于证明夫妻关系并受法律保障。该证明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在日常生活中,结婚证是办理诸多事务所必需的。一旦遗失,需尽快补办。
2. 结婚应基于男女双方的完全自愿,任何强迫或干涉行为均被禁止。
3. 结婚年龄有明确规定,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
4. 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
5. 结婚的男女双方需亲自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符合法律规定的,将予以登记并颁发结婚证。完成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登记的则需补办。
6. 登记结婚后,女方可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男方亦可成为女方家庭成员,这取决于双方的约定。
7. 存在特定情形(如重婚、近亲结婚、未达到法定婚龄等)的婚姻关系将被视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