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立案标准是否有明确的界定
更新时间:2024-06-24 00: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立案标准有明确的界定,具体标准包括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达到五十万元的;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等。
一、
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立案标准是否有明确的界定
侵犯商业信誉的立案标准规定为:
1.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
3.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
4.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四条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三)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二、
损害商业信誉罪由哪个部门管辖
损害商业信誉罪应该由犯罪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找法网提醒您,审理的法院应该由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的法院进行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五条,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
损害商业信誉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扰乱了市场秩序。本罪侵犯的对象是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亦能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以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为目的,间接故意与过失不构成本罪。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请问一下,损害商业信誉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刑法中诋毁商业信誉的立案标准:
(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
2、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七十四条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七十四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七十四条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
2.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
(三)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损害商业信誉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有什么规定
侵犯商业信誉的立案标准规定为:
1、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
3、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
4、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立案标准有什么
损害商业信誉罪立案标准是: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其他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