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陷害和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1-29 14: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诬告陷害和报复陷害罪的区别包括犯罪的对象要件不同;犯罪的主体不同;行为的目的不同等。构成报复陷害罪的犯罪情节较轻的,一般会被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
诬告陷害和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区别有:
1.对象要件不同,前者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后者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所有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投诉人、投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
3.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行为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虚假公济私、报复陷害;
5.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让他人受到刑事调查,后者是一般报复的目的。
为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捏造犯罪事实,并告发有关机关,完全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特点,应当定诬告陷害罪,不得定为报复陷害罪。
二、
报复陷害罪的量刑标准
报复陷害罪量刑标准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
报复陷害罪多久判刑
一般刑事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找法网提醒,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内审结;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可以延长至一个半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如下:
1. 主要元件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公民;
2. 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他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调查;
3. 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以职务为基础,滥用职权或者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不需要使用职权;
4. 陷害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诬告陷害罪可以是任何干部和群众。
报复陷害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分析: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具体如下:
1. 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 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 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 行为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
5. 目的不同:前者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是一般报复的目的。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利用职权、捏造犯罪事实,并向有关机关告发的,应定诬告陷害罪,不定报复陷害罪。
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有什么区别?
报复陷害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区别: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报复陷害罪是为了报复陷害他人,诬告陷害罪是为了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为目的;报复陷害罪则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进行报复陷害的行为,诬告陷害罪是行为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第二百五十四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