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法律效力如何界定
更新时间:2023-11-07 17: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包括有效、效力待定、可撤销的以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效力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等。
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效力如何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四种,分别是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
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无效的民事行为和被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应当通过一方或者双方返还财产,使财产关系恢复如故。
2.赔偿损失。民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后,如给对方造成损失,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无效民事行为如属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

三、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找法网提醒您,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如下:
1.意思表示和其必备要素的关系: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
(2)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2.发生效力的原因:
(1)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本质不同:
(1)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
(2)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是什么
欺诈民事行为无效。处理方式:1. 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欺诈方刑事责任;2. 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欺诈方赔偿损失;3. 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制定合适的维权策略。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
处理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常见方式包括确认行为无效、追究责任等。选择不同方式需考虑行为性质、影响程度及证据情况。确认无效可恢复原始状态,追究责任则涉及赔偿等法律后果。
关于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指的是行为成立时,其法律效力尚不能确定,要等将来一定事实的发生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例如无权代理的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等。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若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若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需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