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庭审判流程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15 00: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法庭审判流程是法官宣布开庭,进行法庭调查、辩论,就双方的诉讼请求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进行判决等。民事诉讼的条件包括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等。
一、
民事法庭审判流程解析
民事开庭程序步骤是:
1.宣布开庭;
2.法庭调查。法庭调查又包括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
3.法庭辩论。法庭辩论遵循先原告后被告,然后互相辩论的顺序,辩论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争论的焦点;
4.当庭调解。法庭会询问当事人是否调解,如果同意调解,可以休庭调解,如果不愿意调解,则进入宣判程序;
5.宣判。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二、
民事诉讼一般在什么条件下起诉
1.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和属于受诉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三、
民事诉讼关系主体包括哪些
找法网提醒您,民事诉讼主体包括:
1.主持审判活动的审判机关,审判机关主导民事审判活动,是当然的主体;
2.诉讼当事人,即参与诉讼活动的民事纠纷的双方,包括诉讼代理人;
3.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民事诉讼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保证民事诉讼活动合法有效地进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事纠纷开庭审理流程
民事诉讼一审流程图内容含有以下程序:
1. 原告提起起诉。
2. 法院受理。
3. 法院立案。
4. 开庭审理。
5. 法庭调查。
6. 法庭辩论。
7. 法院判决。
8. 判决宣告。
民事诉讼法庭审判程序都有哪些规定?
如果是民事诉讼,在法庭审理案件的流程为:开庭准备,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调查,按照法定的顺序进行;法庭辩论;最后是案件评议和宣告判决。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第一百四十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区别
法律分析:刑事法庭和民事法庭的区别较多,主要是审理案件的类型不同,法官拥有不同的权利等,作用都是具有制止社会违法事件,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促使社会各成员和平相处,维持社会健康运行。民庭办案人的权利比刑庭大。因为有些刑事案件的决定权在审判委员会,而有的民事案件决定权就在合议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