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证贷款购房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11-09 16: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假离婚证贷款购房的法律风险有婚姻关系解除,房产可能会变成一方的个人财产等。贷款购房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具有稳定的收入和住所等。
一、
假离婚证贷款购房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办假离婚买房的风险有:
1.假离婚双方当事人依法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婚姻关系宣告解除,没有法定证据支持撤销登记或一方不愿意复婚的,婚姻关系不能恢复;
2.假离婚属于违反法律的欺诈行为,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一经发现不受法律保护;
3.一方财产没有按照正常离婚财产比例分配的,另一方无法追责。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千零七十八条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二、
贷款购房的资格要求是什么
找法网提醒,贷款购房的资格要求是:
1.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开发人员)在该镇永久居住或有效居留身份;
3.一个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良好的信贷,贷款服务能力;
4.订立合约或协议,以购买房屋;
5.没有住房补贴的购房人的购房价格不低于30%的购房者首付;住房补贴的个人承担部分的30%作为购房首付款;
6.贷款人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有足够补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
7.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
申请住房贷款的资料
1.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外地人需暂住证和户口本。
2.结婚证、离婚证或法院判决书、单身证明2份。
3.收入证明(银行指定格式)。
4.所在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5.资信证明:包括学历证,其他房产,银行流水,大额存单等。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有什么,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假离婚买房的后果:
1、假离婚属于欺诈行为,因此取得的购房资格不受法律保护;
2、假离婚买房,其房屋属于个人婚前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
3、离婚时有明确约定财产分割,或约定的分割方案明显偏向一方的,若离婚后假戏真做,则当事人不仅不能恢复婚姻关系,还可能会承担财产损失。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八十条
完成离婚登记,或者离婚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即解除婚姻关系。
购房假离婚存在哪些风险
通过办理假离婚买房可能会有以下风险:
(一)当事人依法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婚姻关系宣告解除,没有法定证据支持撤销登记或一方不愿意复婚的,婚姻关系不能恢复;
(二)假离婚属于违反法律的欺诈行为,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一经发现不受法律保护;
(三)一方财产没有按照正常离婚财产比例分配的,另一方无法追责。法律依据:通过办理假离婚买房可能会有以下风险:
(一)当事人依法办理离婚登记手续的,婚姻关系宣告解除,没有法定证据支持撤销登记或一方不愿意复婚的,婚姻关系不能恢复;
(二)假离婚属于违反法律的欺诈行为,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一经发现不受法律保护;
(三)一方财产没有按照正常离婚财产比例分配的,另一方无法追责。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千零七十八条
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假离婚买房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法律分析:假离婚买房应对警惕以下可能产生的后果(法律风险):
第一,假离婚买房,离婚后所买房屋属于个人婚前财产;
第二,假离婚属于欺诈行为,因此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不受法律保护;
第三,离婚时为明确约定财产分割,或约定的分割方案明显偏向一方的,若离婚后一方假戏真做,双方不仅不能恢复婚姻关系,还可能会承担财产损失。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