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不还报警后是否能够追回债务
更新时间:2023-10-18 19: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欠钱不还报警后一般不能够追回债务,因为欠钱不还属于民事案件,警察不能进行立案。欠钱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的时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是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一、
欠钱不还报警后是否能够追回债务
欠钱不还报警后不能追回债务,因为欠钱不还属于民事案件,最多也就是调解调解,不会立案。可以走诉讼途径或者委托律师向对方发律师函,可以起到催告和警示作用。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二、
欠钱的诉讼时效怎么算
欠钱的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三年。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
欠款纠纷应提供哪些证据
找法网提醒您,欠款纠纷应提供的证据如下:
1.身份证明;
2.证明债务存在的证明(合同、收据、借据、欠据、协议、信件、电报等);
3.债务人偿还欠款及利息的证据;
4.利息计算方法、起止时间、依据;
5.担保或者抵押的证明材料、债务转让的证明材料;
6.请求诉前财产保全或者财产保全的,提供可财产保全财物的存放地点、数量价值,银行存款开户行、账户;
7.债务人家庭成员情况;
8.能证明案件全部或者部分事实的证明材料;
9.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提交申请书。以上证据在法院开庭时必须出示原件。
10.因客观原因对证明与本案有关的证据无法自行收集,可申请法院调查取证。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欠钱不还,报警是否可以要回来钱
欠钱不还的,当事人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不会立案,因为欠款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处理,当事人因为欠款纠纷提起诉讼的,需要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一直欠债不还能否报警
借款人欠钱不还的,如果具有诈骗等情形当事人可以报警。如果仅属于民事纠纷的,则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纠纷。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就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调解或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三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长期欠债不还能否报警
欠钱不还一直拖的,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不会立案,因为欠款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债权人可以申请仲裁或者直接提起诉讼,当事人要提起诉讼,需要准备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br/>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br/>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br/>
第一百二十五条<br/>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br/>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