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劳动法律如何规定处理劳动争议
更新时间:2023-12-06 23: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国家劳动法律规定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是由争议当事人先行沟通协商解决,或是找到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处理,而后进行劳动争议仲裁解决,经仲裁裁决过后不服的,才能依法提起诉讼。
一、
国家劳动法律如何规定处理劳动争议
国家劳动法律关于处理劳动争议的规定: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2.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第七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二、
劳动争议调解原则有什么
找法网提醒您,调解劳动争议原则有:
1.事实清楚原则。所谓事实清楚原则,是指在仲裁程序中,应当坚持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调解的原则。
2.自愿原则。所谓自愿原则,是指在仲裁程序中,是否进行调解,能否达成协议,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当事人如果不自愿,就不能调解。这就是说,劳动仲裁机关在仲裁程序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或调或裁的权力,不得强迫。
3.合法原则。所谓合法原则,是指在仲裁程序中,调解活动和协议内容,都必须符合劳动实体法和仲裁程序法的规定。就是说,调解程序和协议必须合法,否则不能成立。

三、
劳动争议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情形
1.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2.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3.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法律规定
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双方应协商一致,明确合同内容和条款;其次,要核实涉及证件的真实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第三,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合同必须经过签字或盖章以确保其法律效力;最后,双方应各执一份合同,以便日后查阅和参考。
以上三个答案遵循了【用户咨询】的核心问题,并按照【新要求】进行了表述,同时保持了总字数不变。
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定时限究竟是如何设定的
针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定时限问题,一般来说,仲裁庭应在45日内完成裁决。在复杂情况下,可能会延长至60日。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没有做出裁决,当事人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此过程中,强调协商和调解的重要性,这是为了更加高效、和谐地解决争议。涉及到仲裁或诉讼时,当事人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并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及时限要求。
上述【新解答内容】按照您的要求进行了改写,保持了核心关键词的一致性,重新表述了内容,并且总字数与原文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