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民间融资所具备的特色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9-17 12: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民间融资所具备的特色有:融资活动半公开化以及融资行为渐趋理性。在司法实践当中,民间借贷、有价证券融资、票据贴现融资等融资方式都是常见的民间融资手段。民间融资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

揭示民间融资所具备的特色有哪些

  1.融资活动半公开化

  商业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和宏观调控后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紧张,使得民间融资更为活跃,用于生产投资、商贸活动的大额民间融资时有发生。该行为逐渐为公众所认同,并转向半公开化或公开化。

  2.融资行为渐趋理性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融资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拓宽了民间融资理性选择的范围。同时,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信誉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违约现象很少;另外,生产性融资比重不断上升,而利率水平也明显上升。

二、

民间融资的方式有哪些

  1.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民间融资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此种形式借贷的规模较小,在农村比较常见,但涉及面较大,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上万元,融资主体主要为自然人或农户,借贷双方关系较为密切,一般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借用,主要是应付短期生活急需,有一定的预期还款来源,这种借贷多为口头协议,不计付利息或利息低微,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

  (2)“高利借贷”,这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主要是用于个体、民营等企业的生产周转需要。借贷期限有长有短,利率一般参考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及地区、季节、资金供求状况而定。

  2.有价证券融资

  近几年民间融资除民间借贷外,又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内容。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贷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差额利息或手续费。

  3.票据贴现融资

  由于银行汇票风险系数较低,加之银行办理贴现需要增值税票、购销合同等,要求严格,手续繁琐,时效性差,一些银行对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不予办理贴现,使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多为民营企业)的票据无法变现,影响资金周转,所以持票人宁愿持票到经营规模较大的民营商贸行融资,既不需要税票,也不需要购销合同,仅凭中间人的介绍和银行承兑汇票查询书,持票人可直接从借款人处拿到现金。利率一般为面议,期限越长,利率越低,反之越高,利率的高低受金融机构贴现利率的直接影响。期限受票据期限的影响,一般在4个月左右。

  4.企业内部集资

  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从银行、信用社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职工集资,有的以“保证金”为名向职工集资,这种集资方式利率一般相当或略高于同期贷款利率。

民间融资

三、

民间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法网提醒,民间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经营手续不齐全。

  2.存有非法集资乱象。

  3.潜在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4.资金用途不合法。

  5.标的大、利率高、时间短。

  6.违规经营现象突出。

  7.税利流失严重。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小企业融资有如下几种法律特征: (一)融资成本相较高; (二)经营风险高,且自身条件的局限,难以吸引外来投资; (三)资金需求少、频率高; (四)中小企业融资的其他特征。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律师解答动态
信金国律师
信金国律师
19分钟前
您可以留个电话,我们给您打过去,具体沟通下案情,告诉您具体的解决办法。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29分钟前
92年之前的临时工工龄可认定,但需提供相关证明,建议尽快补缴养老保险以确保退休待遇。
徐清岑律师
徐清岑律师
40分钟前
嗯,你这边什么劳动仲裁问题
董建华律师
董建华律师
59分钟前
你好,客服很高兴为你服务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1小时前
建议先做劳动鉴定,明确伤残等级后再协商,保障自身权益。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