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民间融资的特点与法律规范
更新时间:2023-09-12 15: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间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活动具有半公开化以及融资的行为渐趋理性,民间融资的法律规范是体现在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当中。民间融资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之处是会对国家政策带来一定冲击性、会难以监管等。
一、
阐述民间融资的特点与法律规范
1.融资活动半公开化。商业银行个人委托贷款业务的推出和宏观调控后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紧张,使得民间融资更为活跃,用于生产投资、商贸活动的大额民间融资时有发生。该行为逐渐为公众所认同,并转向半公开化或公开化;
2.融资行为渐趋理性。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民间融资的需求日益旺盛,并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拓宽了民间融资理性选择的范围。同时,民间融资相关主体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信誉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违约现象很少;另外,生产性融资比重不断上升,而利率水平也明显上升。
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是:
1.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合同成立;
2.如果当事人逾期还款的,需要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的利息;
3.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没有利息。
二、
民间融资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1.民间融资对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冲击性。由于缺乏与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相呼应的当地产业政策指引,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加之受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入受限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另外,由于民间融资融入资金的利率水平较高,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致使部分储蓄存款变相成为民间融资资金,影响了金融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2.民间融资难以监管,会影响社会稳定。民间融资参与者众多,涉及面广,操作方式不规范,其分散性和隐蔽性使相关部门难以监管,受高利率的利益驱使,还易演变为非法集资,造成国家利率杠杆失控,严重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3.微观经济主体自我保护意识欠缺,易引起民间融资纠纷。民间融资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当遇借款主体经营环境恶化,民间融资的高利率更容易引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在目前法律缺失条件下,资金不能按期归还,一旦发生纠纷极易影响当地的金融秩序。

三、
融资和非法集资的区别
找法网提醒您,融资和非法集资的区别如下:
1.在人数上有区别:集资,是通过“集”获得资金,意味着至少向两人或者两个人以上的人获得集资;融资,指通过一个以上主体(包括一个主体)获得融资;
2.在行为上有所区别:非法集资一般泛指超过法定融资对象人数上限获得社会资金的行为;比如有限责任公司最高股东上限为80人,但该公司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接受超过80人的投资,即可定性为非法集资;非法融资主要体现在“非法”上,指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的融资,比如通过证件和相关证明造假骗取银行贷款等。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民间借贷融资的相关形式具体有什么,民间借贷融资有哪些形式
对于民间借贷融资的形式一般包括: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融资;法人之间的借贷融资;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借贷融资;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借贷融资。也可以分为低利率互助型借贷、企业集资型借贷、发放高息型借贷、或者不规范的中介借贷融资。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民间融资与民间借贷区别
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
1、民间借贷主要是生活原因或是生产经营所需短期的借贷行为;而非法集资是以违法的形式,进行的一种资本的运作,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和金融的有效监管。
2、民间借贷主要为“一对一”的借款模式,行为指向特定的对象。
而非法集资的集资对象却是指向不特定的多数人等等
民间借贷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
民间借贷的融资形式有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融资;法人之间的借贷融资;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借贷融资;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借贷融资。也可以分为低利率互助型借贷、企业集资型借贷、发放高息型借贷、和不规范的中介借贷融资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