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专利侵权的标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10-27 03: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判断专利侵权的标准是行为人侵犯的专利本身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行为人实施了未经允许而制造涉案产品的行为等。专利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时间,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之日起算。
一、
判断专利侵权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专利侵权的标准是:
1.专利本身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专利是否侵权需要比对对方产品技术特征是否全面覆盖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如果必要技术特征构成全面覆盖则可以判定构成侵权;
2.涉案产品或者技术方案是否落入该专利权利要求书请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地制造、使用、许诺销售涉案产品的。
4.其它。
二、
专利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
找法网提醒您,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是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
专利侵权的赔偿标准
专利侵权一般这样赔偿:
1.以专利权人因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以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额;
2.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3.根据专利权的类别、侵权人侵权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币5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最多不得超过人民币50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判断专利侵权的标准是什么,专利侵权的原则是什么,专利
专利侵权的判断标准是:客观上存在有效的专利权;发生了法定的侵害行为;行为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行为人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法律依据:《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
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可以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侵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专利侵权的原则是什么,专利
判定专利侵权的标准:
1、专利相关权利遭受了实际的损失;
2、行为人的侵权行为与专利权受到妨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生产经营的目的。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法律依据: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
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专利侵权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专利侵权的认定标准具体如下:行为人主观上有侵权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专利侵权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了实际损失;并且侵权行为是造成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的原因。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
下列行为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的行为:
(一)在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或者终止后继续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标注专利标识,或者未经许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二)销售第
(一)项所述产品;
(三)在产品说明书等材料中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称为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将专利申请称为专利,或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公众将所涉及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
(四)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
(五)其他使公众混淆,将未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或者设计误认为是专利技术或者专利设计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