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继承人的顺序

更新时间:2023-11-24 03:5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确定继承人的顺序的方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的顺序进行继承;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可以继承的遗产的范围包括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等。
一、

如何确定继承人的顺序

  继承人的继承顺序,具体如下:

  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二、

哪些遗产可以继承

  1.公民的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存款利息从事合法经营的收入、继承或接受赠予所得的财产;

  2.公民的房屋、储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树木、牲畜和家盒。树木,主要指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种的树木和自留山上种的树木;

  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公民的文物-般指公民自己收藏的书画、古玩、艺术品等。如果上述文物之中有特别珍贵的文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5.法律允许公民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村承包专业户的汽车、拖拉机、加工机具等。城市个体经营者、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内地投资所拥有的各类生产资料;

  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即基于公民的著作被出版而获得的稿费、奖金,或者因发明被利用而取得的专利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等;

  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如公民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复员、转业军人的复员费、转业费,公民的离退休金、养老金等。

继承人的顺序

三、

继承权产生纠纷诉讼时效是多久

  继承权产生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找法网提醒您,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进行延长。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财产继承权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遗产继承的顺序核心是遵循遗嘱、遗赠扶养协议和法定继承的顺序。如果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那么按照遗嘱进行继承;如果没有遗嘱但存在遗赠扶养协议,则按照协议由受遗赠人继承。若无遗嘱也无协议,则按照法定继承顺序,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再轮到第二顺序继承人。在继承过程中,必须注意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以避免遗产分配纠纷。
财产继承权的顺序是什么
在财产继承顺序中,遗嘱具有优先权;若无遗嘱,则按法定顺序进行。首先由配偶、子女、父母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若无第一顺序继承人,则考虑由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操作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确定是否存在遗嘱;若无遗嘱,则确认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否存在;若无第一顺序继承人,再考虑第二顺序继承人。确保遵循法律程序,以合理分配遗产。
财产继承权分配顺序是什么
财产继承权的分配顺序首先是协议,其次是遗嘱,最后是法定。具体操作流程为:第一步,确认是否存在有效的遗赠抚养协议,如有则按协议内容进行分配;第二步,若无协议则查验遗嘱,依据遗嘱进行遗产处理;第三步,若既无协议也无遗嘱,则依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分配,优先第一顺序继承人,再考虑第二顺序继承人。
律师解答动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花钱托关系进民办大专这种行为本身不合法,可能涉嫌行贿等违法犯罪。贷款主要看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比如有无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2分钟前
矽肺二期赔偿后升为三期一般还有赔偿。因为病情发展到三期,意味着职业病状况加重,损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有变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7分钟前
前车在城市快速道路停车未开双闪一般有责任。城市快速道路车流量大、车速快,停车应按规定开启双闪警示后车
您好,您具体遇到了哪方面的法律问题。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7分钟前
先别急。你要保留好在驾校宝典填信息和华世美酒订单的相关证据,像页面截图、消息记录等。接着尝试联系华世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8分钟前
劳动合同里这种约定不一定有效。除法定情形外,用人单位不能随意约定劳动者提前离职的违约金。一般只有涉及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