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申请租房合同登记备案

更新时间:2023-09-04 09: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想要申请租房合同登记备案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可以到房屋所在区住房租赁服务中心进行现场网签。房屋租赁合同需要包含的内容有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租赁用途、租赁期限和违约责任等。
一、

如何申请租房合同登记备案

  1.如果是通过房地产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撮合达成的住房租赁交易,可与其进行合同网签。

  2.如果是出租人自行出租房源的,可前往房屋所在区住房租赁服务中心,实施合同网签服务。申请住房租赁合同网签的,出租方和承租方应当共同到场。

二、

房屋租赁合同的合法内容包括什么

  找法网提醒您,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依法订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双方约定,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和住所;

  2.房屋的坐落、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家具和家电等室内设施状况;

  3.租金和押金数额、支付方式;

  4.租赁用途和房屋使用要求;

  5.房屋和室内设施的安全性能;

  6.租赁期限;

  7.房屋维修责任;

  8.物业服务、水、电、燃气等相关费用的缴纳;

  9.争议解决办法和违约责任

  10.其他约定。

租房合同登记备案

三、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有:

  1.租赁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租赁合同的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3.租赁合同意思表示虚假等。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的办理流程
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需: 1. 准备材料,包括身份证明、房屋权属证明等; 2. 前往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交材料并填写申请表; 3. 等待工作人员审查,签署初审和二审意见; 4. 缴纳规定税费; 5. 领取《房屋租赁登记证》。
租赁合同备案流程是什么?
房屋租赁合同备案的程序包括:在合同订立的三十日内,租赁当事人需持身份证明、租房合同、租房合同记申请表以及产权证,前往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进行申请登记。租赁工作人员会进行审查监证,之后需交纳规定的税费,最后发放《房屋租赁登记证》。 房屋租赁当事人也可在合同订立后三十日内,到租赁房屋所在地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为了方便办理,房屋租赁当事人还可以书面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租赁登记备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违反《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或第十九条的规定,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对于个人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于单位逾期不改正的,将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办理房屋租赁合同备案流程,有哪些规定,怎么规定的
1. 房屋租赁合同备案程序是,房屋租赁当事人在房屋租赁合同订立后三十日内,到租赁房屋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 2. 房屋租赁当事人可以书面委托他人办理租赁登记备案。 3. 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房屋租赁合同; (二)房屋租赁当事人身份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其他合法权属证明; (四)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4. 房屋租赁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合法、有效,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律师解答动态
村支书受党内严重警告后换届能否再当选,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影响期内,若没其他不符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5分钟前
不太明确“中国制造龙言生”具体指啥事儿。你得详细说说具体情况,比如涉及的是合同纠纷、侵权问题,还是其
叶俊律师
叶俊律师
6分钟前
你这边是啥事儿需要当面咨询啊!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0分钟前
这种协议一般是有效的,只要是双方自愿签订,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过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2分钟前
别删证据,这是关键。对方让删证据就是想毁线索。让帮忙的人继续沟通,保留好聊天记录。要是沟通要不回钱,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4分钟前
16岁若父母不履行抚养权,可先尝试与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抚养是法定义务。若沟通无果,可寻求亲属、朋友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