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更新时间:2023-11-08 00:4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交通肇事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行为需要根据情节进行确定,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者逃逸致人重伤、死亡等情形,会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一、
交通肇事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交通肇事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行为需要根据情节进行确定。分别是:
1.交通肇事逃逸,情节轻微的,就尚不构成犯罪;
2.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交通肇事罪。
找法网提醒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
交通肇事逃逸的危害性是怎样的
交通肇事逃逸的危害性是:
1.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加重受害人的伤情,甚至因此而死亡。
2.使受害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相应赔偿。
3.严重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

三、
交通事故逃逸赔偿诉讼流程是怎样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副本及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
3.法院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4.被告作出书面答辩;
5.开庭审理;
6.法院做出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交通事故后逃逸是不是构成犯罪
一、交通事故逃逸怎么认定构成犯罪
1、交通事故逃逸认定构成犯罪的情形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有什么
1、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指所保护的重大交通运输安全。因为只有交通肇事并产生重大后果的,才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仅仅是交通肇事而没有造成重大后果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样也不是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2、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践中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对于未满16周岁,已满14周岁的人驾驶机动车肇事,并造成重大事故的案件中是否成立交通肇事罪;
4、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既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也成立过于自信的过失。交通肇事罪所强调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于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至于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规定的注意义务,则既可能是明知故犯,也可以是过失,不影响交通肇事罪的成立。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于其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持一种故意的心理态度,那么该行为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以及其他相关犯罪论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事故逃逸是不是构成犯罪
交通事故逃逸构成犯罪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才涉嫌构成犯罪,否则不以犯罪论处但可以追加行政责任。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