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条件都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9-23 20: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死刑执行条件包括执行的对象必须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死刑停止执行的情形包括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复核期间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的等。
一、
死刑执行条件都有哪些
死刑执行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对象必须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二、
什么情况下可以取消死刑执行
在下列情况下,死刑应当停止执行: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复核期间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的;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原审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者予以改判。

三、
罪犯被判死刑一般在哪里执行
找法网提醒,罪犯被判死刑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刑场不得设在繁华地区、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附近。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 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判处死刑的法定条件有哪些
判处死刑条件:罪行极其严重。具体操作:1. 确认犯罪事实和证据,确保罪行极其严重。2. 依法经过复核程序,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3. 如非必须立即执行,可考虑判处死缓。全程需严格依法进行,确保判决公正无误。
被判死刑的条件是哪些
被判死刑的条件是罪行极其严重。具体处理方式:1. 立即执行,针对的是罪行极其严重且必须立即惩处的犯罪分子;2. 缓期执行,对于应判死刑但非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可判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期间表现良好可改判。
您好请问,我国判死刑的有哪些条件
在我国死刑的适用范围包括:
最高院坚持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严格掌握和统一死刑适用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按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对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减轻情节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均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同时,依法开展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促进因民间纠纷激化导致犯罪的案件被害人与被告人达成谅解协议,尽量依法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
1. 适用条件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 适用对象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以及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均不适用死刑。
死刑执行注意的事项包括:
- 执行命令的交付与执行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执行死刑命令,均由高级人民法院交付原审人民法院执行,且原审人民法院应在接到命令后7日内执行。
- 停止执行的情形: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正在怀孕等情况时,应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
- 监督与执行程序:人民法院应在执行前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执行时由审判人员负责指挥,并可选择司法警察或公安机关的武装警察执行。执行应公布并通知罪犯家属,执行后应记录并报告执行情况。
- 执行方法与地点: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法执行,具体方法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地点应选择在刑场或指定的羁押场所内,且需严格控制。
- 罪犯验明与遗言处理:负责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应验明罪犯身份,并询问其有无遗言、信札,及时处理遗言。如发现可能有错误,应暂停执行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