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谣者应当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更新时间:2024-01-25 05: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传谣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了民事责任,比如对受害人停止侵权行为、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除此之外还会处一定的行政处罚,一般是拘留、罚款等。
一、
传谣者应当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二、
传播假信息属于造谣吗
传播假信息不一定属于造谣。
如果行为人不知道信息的真假而传播的,则没犯罪故意,就不是造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之一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
造谣报警需要什么证据
造谣报警需的证据如下:需要有大字报、录音、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表明行为人有针对特定的人,捏造并散布某种虚假事实损害该公民人格名誉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具有严重情节。找法网提醒您,所谓有严重情节,主要是指存在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或者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造黄谣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传谣者负什么法律责任
一、造谣传谣要负哪些法律责任
1.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并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行政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可能仅受到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3. 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并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将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并依法处罚。
二、网络诽谤罪的主体认定
1. 网络诽谤罪的主体与传统诽谤罪相同,任何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能力的自然人均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然而,在网络空间中,由于人们往往不展示真实身份,因此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认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 不同国家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有不同的规定。例如,新加坡的电子交易法令明确规定网络服务商无需对第三方在网上提供的资料负责,仅提供技术服务。而在瑞典,1998年颁布的法令要求网站经营者在合理限度内监督其传输的内容。关于ICP(网络内容提供商)的责任,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应让其承担严格责任,认为网络内容提供商应负有更多的审查义务;另一种则认为不应过于严格地追究其责任。
散播疫情谣言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疫情传谣者一般情况下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该处罚由公安机关作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受到相同的处罚:
1.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2.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