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属于什么法
更新时间:2023-09-06 22:2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事诉讼属于程序法,是当事人携带好相关证件资料前往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申请,等待人民法院的受理和审核,即对证件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通过立案会通知当事人。
一、
民事诉讼属于什么法
民事诉讼属于程序法,程序法是为实现实体权利义务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找法网提醒您,程序法是正确实施实体法的保障,审判活动则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综合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
民事诉讼法有哪些程序
民事诉讼法有的程序如下:
1.第一审普通程序;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特别程序;
6.执行程序。

三、
民事诉讼费用应该由谁承担
1.当事人请求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由双方当事人按承担责任的比例负担。
2.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负担。
3.撤诉案件,由原告负担,但减半收取;驳回起诉的案件,由原告负担。
4.申请执行费和执行实际支出的费用由被申请人负担。第二审案件和再审案件诉讼费用的负担分别为:
(1)经上诉,维持原判的案件,由上诉人负担,双方上诉的,由双方负担;
(2)上诉后撤诉的案件,由上诉人负担;
(3)二审改判的案件,除按一审负担原则负担后,还应当相应调整一审诉讼费用的负担;
(4)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两审诉讼费用。
(5)经人民法院再审或提审的案件,如认为原审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并依法进行改判的,对诉讼费用一并改判。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律怎样规定
民事诉讼要符合以下条件:
1. 起诉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 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 其他条件。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民事诉讼主体的有关法律法规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居于基本法的地位。法律按照其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民事诉讼法是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程序法的范畴。它和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一起构成了现行的程序法体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民事诉讼文书是什么,法律规定是什么
当事人在参加民事诉讼时,人民法院所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即为民诉文书。其具体的种类一般包括有:授权委托书、证人出庭申请书、反诉状、民事起诉状、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