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役事业单位开除吗

更新时间:2023-04-30 16:3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拘役事业单位开除,事业单位被拘役的,属于被判处了刑罚,应当开除公职,一般有案底的是不能被消除的,只要是被刑事处罚的,就会留下案底,案底永久无法消除。
一、

拘役事业单位开除吗

  拘役事业单位开除,《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这意味着,不论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实施的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只要被依法判处刑罚——不论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还是被单独判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或者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一律给予开除处分。

二、

拘役的期限是多少

  拘役的期限是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拘役的刑期从判决之日起计算。判决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根据刑法第64条规定,数罪并罚拘役不超过1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找法网提醒,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拘役事业

三、

判刑和拘役的区别

  判刑和拘役的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拘役是刑罚方法;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行政拘留属于治安行政处罚;民事拘留属于司法行政性质的处理,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

  2.适用的对象不同。拘役适用于犯罪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违反治安管,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行为人;民事拘留适用于具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六种行为之一,但又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

  3.适用的机关不同。拘役和民事拘留均由法院适用,而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则由公安机关适用依据的法律不同。拘役的适用以刑法为依据;刑事拘留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为依据;行政拘留的适用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律为依据;民事拘留的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

  4.期限不同。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刑事拘留的期限最多延长至30日;行政拘留的期限为1日以上15日以下;民事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89741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判处拘役后会被开除吗
事业编制拘役后的处理为:会受到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的处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才会给予开除处分。拘役并不属于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拘役缓行的事业编开除吗
判缓刑是否开除公职要根据情况确定,具体如下:  如果是事业编制人员,判处徒刑才会开除公职,缓刑不会开除,如果是公务员,只要是被判处刑罚就会开除公职。   一、国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事业单位被判拘役半年会开除工作吗?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
事业单位换到另外一个事业单位
你好:不属于法律纠纷。建议去律师楼详谈。
事业单位能否再设立事业单位
符合法律规定的设立条件是可以的。
事业单位工人与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的区别
你好,事业单位只有在编人员和没有编制的合同制工人或工勤人员,没有编制的合同制工人或工勤人员使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由劳动部门管理),在编人员不使用《劳动合同法》
我的孩子住院能不能进行第二次医疗保险报销?
医疗保险是有二次报销的,可以在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或当地社保局进行报销。我国法律规定,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
但当时没有报案,处理的话最多可判几年
建议收集相关证据进行起诉
判无期没收财产,一直没有没收,现在改成有期,今天又接到法院的通知,没收房子,法院会没收吗
被判没收个人财产,名下无财产的,法院会强制执行;如果是暂时无财产的,法院会中止执行,在发现有财产后,恢复执行;如果确实无财产的,则终结执行程序。法律依据:《中华
未婚先孕了女方不想要男方想要,女方执意不要,男方拒绝承担各种费用,可以找男方承担费用吗?
男方让女方未婚先孕的,女方可以就孩子抚养费的问题起诉男方,要求其承担孩子抚养费的支付义务,未婚先孕的孩子属于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
经过人家同意发别人隐私会怎么样
需要视情况而定。经对方同意就合法,如不经对方充许就是犯法的,侵犯对方隐私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