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届满有哪些后果
更新时间:2023-08-29 21: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诉讼时效届满的后果有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的抗辩,此时权利人最好是和义务人协商解决。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一般是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一、
诉讼时效届满有哪些后果
诉讼时效届满有如下后果: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除非义务人同意履行,所以诉讼时效届满的,权利人可以与义务人协商尽量让义务人同意履行其义务。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二、
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有多久
找法网提示您,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有其他规定的会按照其他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
民事诉讼时效中断的具体情形
1.提起诉讼。
2.申请仲裁。
3.申请支付令。
4.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5.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6.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7.申请强制执行。
8.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9.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10.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届满的后果如下:1、债务人可以不履行债务。2、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债权人告到法院,如果法院审查认为没有正当理由而时效已过的话,就不能判债权人胜诉。3、诉讼时效届满后,如果债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该债务履行有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诉讼期限届满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是:
1、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债权人告诉法院,如果法院认为没有正当理由,时效已经过去,就不能判胜诉;
2、在法律上,已经过诉讼时效的债务被称为自然债务.诉讼时效届满后,债务人因不知道时效规定或者知道时效规定而自愿履行债务的,不得以时效已过为由要求返还.诉讼时效期满的债权可以用来抵销其他债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的效力就是指诉讼时效届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消灭了权利人享有的胜诉权,即权利人丧失了获得法律强制保护的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七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