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长
更新时间:2022-08-23 10: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自己的权利之日起计算,借款纠纷中一般是指债务履行期满之日或者最后一次请求债权之日。民间借贷举证责任的分配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即双方应对自己主张的事实举证证明,否则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一、
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长
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找法网提醒,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
民间借贷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民间借贷举证责任按照如下规则分配:
1.民间借贷关系的存在,由出借人举证证明。出借人应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其他证据。即便出借人持有的债权凭证上没有出借人的姓名或名称时,一般可推定其与债务人之间存在民间借贷关系。如被告要否定未载明债权人姓名或名称的持有人身份,不能通过简单否认的形式,而必须采用有事实依据的抗辩形式。
2.借款是否实际交付给被告及借款数额由原告举证。
3.借款是否偿还及偿还数额、时间等由被告举证。
4.被告提出民间借贷关系的,由被告负担举证责任。

三、
民间借贷的管辖法院
民间借贷的管辖法院有被告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和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需要注意的是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民间借贷纠纷中所谓“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有两种情形:一是出借人所在地,二是借款人所在地。也就是说,当双方当事人就案涉借款是否出借的事项产生纠纷时,借款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当双方当事人就案涉借款及利息是否返还或支付的事项产生纠纷时,出借人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借款合同超过诉讼时效怎么处理
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借款合同纠纷,您可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或者尝试与被告进行协商处理。如果选择起诉,请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借条、转账记录等,并注意被告可能会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协商处理则更加灵活,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还款计划或者与被告达成和解协议。
怎么延长民间借款诉讼时效
### 延长民间借贷诉讼时效的方法
1. **贷款人向借款人提出履行的请求**:当贷款人向借款人提出还款请求时,诉讼时效会中断,并从该程序终结时重新计算。
2. **借款人同意履行义务**:如果借款人同意还款,诉讼时效同样会中断并重新计算。
3.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当权利人(即贷款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如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诉讼时效会中断。
4. **采取其他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有同等效力的办法**:除了上述明确列出的方法外,任何与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行为,如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达成还款协议,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 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规则
1. **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通常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这一期限可能会因法律的特别规定而有所不同。
2.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从权利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可能受到侵害的那一刻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3. **二十年最长保护期**:即使权利受到损害已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一般不予保护。但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保护期限。
### 诉讼时效中断的具体情形
1.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当权利人向借款人提出还款请求时,诉讼时效中断。
2.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借款人同意还款也会使诉讼时效中断。
3.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债务会中断诉讼时效。
4. **其他与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形**:如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达成还款协议等,也会中断诉讼时效。
借款合同诉讼时效怎么确认
关于借贷诉讼时效的计算,主要分为定期还款和不定期还款两种情况。对于定期还款的借贷,在还款期限届满后三年内应提起诉讼,否则可能会影响胜诉权。对于不定期还款的借贷,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效限制,但是权利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后应在二十年内主张,超出这个时间可能无法获得法院的保护。具体操作应依据相关规定以及借贷合同条款,如有需要,建议及时咨询律师并采取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