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建议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2-03-19 13:5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赔偿伤残鉴定标准的出台是为了规范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受伤程度的鉴定,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那么您知道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建议有哪些?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一、

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建议有哪些

  人身伤残的鉴定标准还存在着缺陷,比较不统一,统一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几点建议:

  法律的公平性,就在于它把同一尺度适用于不同的人,任何人在同样的条件下,权利义务是平等的,不允许任何人有特权,也不允许有可参照的不同标准。而现行的伤残鉴定标准,由于过多考虑各部门的行业性、特殊性,而忽视了同类法律法规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和相互统一、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它的公正性,以至出现顾此失彼、各自为正的非正常现象,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通过各部门协调制订统一的伤残鉴定标准。从而导致人身损害案件的伤残鉴定随意性和可选择性,这样有损法律的严肃性、统一性,司法公正就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首先,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司法鉴定法》,统一司法鉴定程序,使鉴定机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也能遏制鉴定的混乱局面,杜绝“人情鉴定”、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还司法鉴定的一片蓝天,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尽快制定统一的人身伤残鉴定标准,当前应该由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务院各部门的评残标准,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不分行业类别的人身伤残鉴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要对一人多处伤残的伤残等级作出科学的确定,比如一人出现了两处以上的伤残,就采用在一个最高级别之上,将其余伤残等级相加除以二,再加上最高等级之和。然而晋级也要有一定的限制,多个伤残晋级之和,最低要晋上一级,最高不得超过“一级”伤残。这样对多处伤残者才显得公平。

  (四)要建立错鉴责任追究制。从科学的角度讲,正确的鉴定结论只能有一个,同一案件出现不同的鉴定结论,只能是鉴定人个人认识的原因出现偏差,是受条件、水平所限,并非主观因素造成的。但如果是人为地出现偏差,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这样可以在鉴定过程中,提高鉴定人员严格适用鉴定标准的自觉性,加强鉴定人员在适用鉴定标准的注意义务,杜绝鉴定人因为人情关系而徇私舞弊,上靠、下延,或者故意用错条款的现象。现在司法实践中,已有鉴定结构因为错误鉴定被追究责任的案例,所以出台这样的责任追究机制是完善鉴定制度的需要。

  (五)要加强鉴定机构的行业自律,现在多为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司法鉴定,但其中有很多是以盈利为目的民营机构,给司法鉴定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司法鉴定机构的行业自律非常重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指出,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对于违反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和个人,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鉴定机构的准入、资格认定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以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管理,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人身伤残鉴定标准

二、

人身伤残鉴定标准适用哪些人群

  (一)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公安部发布,2002年12月1日实施交通事故(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程度评定)

  (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 GB/T 16180-2006国家技术监督局2006年5月1日实施 工伤(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和因职业病致残程度的鉴定)

  (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GB/T 16180-1996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0月1日实施(已经被GB/T16180-2006代替) 工伤(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和因职业病致残程度的鉴定)

  (四)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 2002年4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同日实施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对其身体器官缺损或功能损失程度的鉴定。

  (五)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 1996年7月25日公安部发布,1997年1月1日实施 适用于一切违反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造成的轻微损害

  (六)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 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发布,1990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法医学鉴定

  (七)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 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发布,1990年7月1日实施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重伤的法医学鉴定

  (八)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2002年7月31日卫生部发布,2002年9月1日实施 本标准列举的情形是医疗事故中常见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本标准中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九)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国家标准 GB/T 15499-1995 本标准规定了定量记录人体伤害程度的方法及伤害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造成的身体伤害。

  (十)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司法部发布,2004年4月14日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致人重伤的”、(含“造成严重残疾的”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损伤程度评定。

  (十一)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鉴定标准 1.适用于除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适用其他有关鉴定标准以外的所有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

  2004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案件,如尚未作出残疾程度鉴定的,适用《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已作出残疾程度鉴定的,仍适用原规定;

  (十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有关受害人是否鉴定残疾程度由审判组织决定;是否构成严重残疾的鉴定,仍按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参照《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则按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执行。

  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 民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 解放军总后勤部发布 现役军人因战、因公(含职业病)致残等级评定标准由重至轻分为1-10级,其中,1-6级同时适用于因病致残的义务兵和初级士官。

三、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残鉴定标准是什么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残鉴定标准:伤残鉴定应当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综合分析后进行确认。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人身伤残鉴定标准的建议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如果您对此类问题还有疑问,或者有其他法律问题,都可以来找法网平台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您的利益不受损失。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刑事辩护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86564
在线咨询
引用法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请问人体伤残鉴定和人身伤残鉴定有什么区别
车祸导致伤残的,在结束治疗后,伤残者可以向处理交通事故大队申请开出伤残鉴定委托书或者是向法院起诉后,再申请做伤残鉴定。车祸伤残鉴定标准一共有十级。根据《人体损伤
人身意外伤残鉴定和工伤伤残鉴定标准有什么区别?
人身意外伤残鉴定适用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规定,工伤伤残鉴定适用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14)的规定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人身伤残在邯郸什么地方鉴定
您好!是可以到对方哪里鉴定的
开车门电动车撞到我车门怎么办?
通过报警车祸,方式解决。报案解决,有人员受伤,或者有重大经济损失,抑或双方对事故责任判定有争议的,无论出现哪种情况,必须保护现场并立马报案(交警以及保险公司),
4s店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库存车当新车卖给了我,我该如何维权?
如果双方明确约定你购买的是新车,不包括库存一年的车,则车行构成欺诈,你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双倍返还购车款
如果学校里有人侮辱我和我的父母怎么办?
如果侮辱、诽谤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诽谤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孩子穿过马路走在车前被碾死,司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发生交通事故后,都需要打电话报交警处理,因为只有交警才能划分责任。(简单或者争议不大的事故双方可以协商处理)。交警介入以后,需要对事故的发生进行检查、勘察、鉴定
我父亲在山上抓画眉鸟进了看守所四天了
你好,你有什么事需要解答
自己的手机号能查询到家人嘛
你好,查不到的,你放心吧
自己的手机号可以查询到家人嘛
你好,自己的手机号查询不到家人
然后我交了888定金,他说交了以后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能退,可是我现在不想要了怎么办
订金一般不可退。若对方违法可报警。如是民事纠纷,可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讼。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便维权。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