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追讨欠款流程

更新时间:2022-03-18 08:4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欠债还钱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在把钱借给他人的时候也是想着帮助他度过一些危机,谁曾想对方却欠债不还,很多债权人在追讨欠款无果之后,会选择向法院进行起诉,那么起诉追讨欠款流程?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起诉追讨欠款流程

  债权人决定通过法律手段向债务人追讨欠款时,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

  (一)诉讼风险评估

  主要从证据是否充足,以保证案件胜诉;被诉对象财产状况,以保证胜诉后执行能到位等。

  (二)债务人财产调查

  立即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摸底。

  (三)准备诉讼材料到法院立案

  准备诉讼材料向法院立案,包括起草起诉状、准备证据、准备原、被告双方的身份材料等。

  (四)(诉前)财产查封

  起草并提交财产保全申请、提供债务人财产清单、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等,在诉前或诉讼立案时先行或同步财产查封。

  (五)案件审理

  通过法院审理,取得胜诉生效判决。

  (六)申请执行

  取得胜诉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运用拘留、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登报等方式迫使债务人还款。

欠款起诉

二、

欠款起诉条件是什么

  欠款诉讼属于民事纠纷,起诉时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交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三、

追讨欠款起诉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

  交易合同、送货清单、收据、对账单、银行记录等都可以作为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证据。

  (二)证明债务人主体的身份资料

  债务人是自然人的需要其身份证复印件、居住地址等。债务人是公司的最好有银行帐户。要特别注意公司更改名称和住所,使得债权人无法找到他们,借此逃避债务。有的公民也经常迁移住地户籍,时间长了就查无其人。所以债权人必须注意保留搜集债务人的信息资料。

  (三)要有最好有债务人的财产线索

  很多债务人往往声称无还债能力,事实上却隐匿财产。为了防止胜诉后拿不到财产,应注意搜集债务人的财产线索。

  (四)要注意诉讼时效

  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就拖欠货款而言,就是从债务到期而对方拒绝归还时起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诉讼时效中断后,期间重新计算。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起诉追讨欠款流程等相关法律知识。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应当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欠条法院起诉流程
欠条起诉的简要流程包括:递交起诉状及证据材料至法院,经审查后立案并通知被告,随后进行开庭审理,双方进行陈述和辩论,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在操作过程中,原告应确保起诉状内容准确且证据充分;被告应积极应答并提供证据;双方均应遵守法庭纪律,参加庭审活动。如对判决结果不服,需在规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在线起诉欠款流程需要去法院吗
网上起诉欠款的具体流程包括:首先,收集证据,如借据、转账记录等;其次,在有管辖权的法院网站在线提交诉讼申请并填写电子诉状;然后,等待法院审核和立案通知;最后,按照法院的安排参加线上庭审,进行举证、质证等环节。请注意,如果证据不足或超过诉讼时效,可能会影响您追回欠款的效果。 希望新的解答内容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5万欠款起诉欠钱的流程和费用
起诉欠款需遵循法律流程。确定管辖法院,提交起诉状并交纳诉讼费,法院立案后向被告送达起诉状,等待开庭审理。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等,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这边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这个要看当时签订的协议里面是否约定
杨国丰律师
杨国丰律师
24分钟前
建易咨询委托法建易咨询委托法律建议咨询委托法律建议咨询委托法律专业建议咨询委托法律专业人士办建议咨询
卢剑辉律师
卢剑辉律师
28分钟前
可以联系咨询委托处理
肖仁军律师
肖仁军律师
40分钟前
号是指?详细描述问题以便提供参考意见。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