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履行情况有哪几种
更新时间:2022-03-17 07:3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合同签订以后,双方就要积极履行相关权利义务,合同的履行方式也有很多种,具体还要看是基于什么法律关系签订的合同,那么你知道合同的履行情况有哪几种吗?相信很多人不了解。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相关的法律知识,欢迎阅读。
一、合同的履行情况有哪几种
中止履行。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
提前履行。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但提前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七条的规定把提前履行作为借款人的一项权利对待,因此属于提前履行规则的例外。
部分履行。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但部分履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债务人部分履行债务给债权人增加的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二、对方不履行合同怎么办
如果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期届满以前,一方明示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为预期违约,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同时,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所以,对于预期违约,你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如果是合同签订生效后,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届满之后,仍不履行合同的,构成事实违约,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者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并且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三、履行合同的原则
合同履行的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所有种类合同的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根据中国合同立法及司法实践,合同的履行除应遵守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合同履行的特有原则,即适当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和情势变更原则。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合同的履行情况有哪几种”的相关法律知识,我们知道对于合同的履行,其方式是金钱给付义务还是其他方式,都是要看双方签订协议的内容去履行的。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懂或者存在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定情形,什么情况下合同不能履行?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定情形有哪些?
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定情形:
1、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不能履行;
2、合同标的物灭失;
3、合同标的已被第三人善意取得;
4、合同标的已被政府征收或已被法院执行;
5、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等情形。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当事人延迟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因其延迟履行而免除违约责任。
劳动合同无效有哪些情况?什么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属于无效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1. 双方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时,存在欺诈、胁迫行为或利用对方处于困境而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
2. 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或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为确保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应体现公平原则,即双方权利与义务需保持一致。用人单位不得在合同中免除自身如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法定责任,或包含与劳动者生死病老无关的无效条款。
3. 劳动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无法产生法律效力。主体需合法,即双方需具备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资格。内容必须合法,因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有诸多强制性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遵守。若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该条款将被视为无效。
4. 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条款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