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是什么罪

更新时间:2022-01-15 16: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有的人可能在一些岗位的时候,就会利用一些岗位的职务便利,来实施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比方说骗取国家的粮食补贴,这种行为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那么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是什么罪?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来为您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是什么罪

  利用职务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构成职务侵占。或者是职务贪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是什么罪

二、

套取粮补如何认定分析

  根据刑法的规定,套取种粮直补款的行为可以构成诈骗罪或者贪污罪。

  种子销售商直接与农户勾结,虚构农户已经购买指定种子、进行种植的事实,利用审核机关不深入调查、核对种子销售情况与农户种粮情况的漏洞,进而骗取种粮直补款的犯罪行为,应当成立诈骗罪。

  种子销售商与乡镇种粮直补审核干部相互勾结、种子销售商与村民委员会干部相互勾结以及这三方相互勾结,骗取种粮直补款构成犯罪的,应当成立贪污罪。首先,乡镇承担种粮直补审核工作的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种子销售商与他们相互勾结,利用其审核种粮直补申请的职务便利,应成立贪污罪的共犯。村民委员会人员协助政府对种粮直补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公示、上报的行为,属于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因为根据种粮直补流程,农户的申请不仅必须以村为单位进行汇总,而且还必须经过村委会的公示,在公示无异议后才能由村委会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因此,村民委员会人员在从事这项工作时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种子销售商与村民委员会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其管理种粮直补工作的职务便利,骗取种粮直补专项基金,成立贪污罪的共犯。第三,种子销售商与乡镇种粮直补审核干部、村民委员会人员三方进行勾结,骗取种粮直补款构成犯罪的,也成立贪污罪的共犯。

  三、套取种粮直补款的犯罪方法及成因

  (一)通过虚开直补专用发票的方式套取直补款。从目前种粮直补款发放的流程来看,直补专用发票是认定农户购买种子、据以补贴的最重要依据,也是各主管部门审核的关键。因此,套取种粮直补款的案件,都是通过虚开种粮直补专用发票进行的,包括借用未购买可获直补款种子的农户的名义虚开,或者通过增加农户购种的数量和品种进行虚开。而且,实践中一般都是借用犯罪者的亲属或者信得过的村民的名义虚开的。另外,在某些地方曾经实行过现金直补的方式,即农户在购买补贴种子的同时就直接从购种款中扣除直补款。在这种方式下,虚开直补专用发票套取种粮直补款时,由于不需要经过农户取款、公示等环节,因此虚开者可以随意以任何农户的名义进行虚开。

  (二)参与者涉及面广。套取种粮直补款的犯罪往往涉及到种子销售商、在种粮直补中担任审核职责的乡镇国家工作人员、协助政府从事这项工作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甚至也有农民直接参与进来。单独的任何一方,均无法完成这种犯罪行为,必然存在相互勾结的情况。

  (三)通过农户账户取现。随着种粮直补政策的不断完善,现在各地都是通过“一卡通”或者“一折通”的形式,由代理金融机构根据财政局核准的名单和数额直接将补贴款存入购种农户的账户上,因此,套取种粮直补款的最后一环就是通过农户的账户取现。对此,实践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村社干部采用欺骗的方法将农户的存折、银行卡和密码收集起来,由村社干部直接到银行或者信用社领取,然后与其他参与者瓜分;二是给农户许以小额报酬,由农户取出现金后交给犯罪人瓜分。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是什么罪的相关法律知识了。综上可知,片区国家粮食补贴可能构成诈骗罪也可能构成贪污罪,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粮食补贴什么时候发今年粮食补贴多少钱
按照国家财政部和农业部的要求,将会在6月30日前将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具体的补贴金额与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有关,而且各个省份制定的标准也略有差别
粮食补贴每亩地多少钱
关于征地补偿纠纷,如果是和行政机关之间关于补偿款多少的纠纷,属于行政案件,应当是行政庭审理 如果是关于集体之间补偿款的内部分配问题属于民事纠纷,适用的是民法以及相关的一些法律。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可以向其所在地上级部门投诉。
李翠英律师
李翠英律师
47分钟前
你好,直接咨询暂住地区。
吴中律师
吴中律师
1小时前
您好,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您好,您可以通过法院诉讼主张您的权力。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小时前
一般情况下,仅通过手机号和名字很难直接查到身份证信息。若这涉及合法合理权益纠纷,可通过收集其他能证明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