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领低保户的条件

更新时间:2022-01-15 08: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申领低保户的条件是什么?对此城市和农村的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具体解答该问题,并带您了解“低保户的标准是什么”和“低保申请的程序有哪些”等相关拓展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

申领低保户的条件

  (一)城市低保申请条件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收入仍低于保障标准的居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优待的,其抚恤金、定补款不计入家庭收入。

  (二)农村低保申领条件

  1、持有本县农业居民户口。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具体询问当地民政部门)。

申领低保

二、

低保户的标准是什么

  低保户的标准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应当区分下列不同情况批准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一)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享受该待遇的家庭主要是以下四类:1、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村)民;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3、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4、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

三、

低保申请的程序有哪些

  (一)申请。由户主通过村民委员会向居住生活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初审。村民委员会收到申请书后,组织村民代表开展民主评议,并对申报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初审,将初审结果在村公示3—5天,并指导其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连同申请人提交的全部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

  (三)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在校验申请人上报材料齐全后,正式受理申请人的申请,立即组织入户核查,对于符合条件的对象,提出补助意见,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第二榜公示3—5天,对不符合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通知申请人,对符合条件的上报县级审批管理机关。

  (四)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收到上报申请材料后,立即组织入户核查、复审,进行依法审批,对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通知所在村民委员会再次公示第三榜3天,对无异议的对象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及保障金领取存折,对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申领低保户的条件的相关知识,以及“低保户的标准是什么”和“低保申请的程序有哪些”等相关拓展知识,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申请低保,申请低保条件。
如果遇到低保资格、低保发放费用等问题的,可以咨询当地村委或者乡镇的民政部门来了解相关政策规定。
农村低保申请申办材料?办理低保需要什么条件
(一)申请书; (二)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家庭收入情况的有关凭据(出售农副产品所得票据等); (四)夫妻一方为外省市或外区县户口的,需提供结婚证和户口证明,有子女的,同时提供子女户口证明; (五)家庭中的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重残人需提供区县残联组织出具的重残证明; (六)夫妻离婚的,需提供离婚证或者离婚判决书以及有关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协议书等; (七)在外务工人员,需提供有关收入证明; (八)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和材料。
律师解答动态
闫化征律师
闫化征律师
32分钟前
你好,你的诉求问题可以跟我讲
陆燕律师
陆燕律师
33分钟前
骶骨骨折三期误工费时长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来说,轻度骶骨骨折未影响神经等,误工期可能为3个月左右
沈明律师
沈明律师
41分钟前
1、你直接联系法院,核实短信内容的真实性及具体细节。2、代管款资金账户用于存放诉讼相关款项。在法律程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42分钟前
是否享受征地安置,需根据具体政策和单位性质变更时间确定。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