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扩建占地赔偿标准

更新时间:2021-12-21 15: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许多地方的公路都是很窄的,而且还有些公路可能是双向道,这样的话就会让交通变的拥堵,还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就需要扩建公路的,既然是扩建公路肯定就是占别人的地,那么公路扩建占地赔偿标准?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一、

公路扩建占地赔偿标准

  国家建设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标准可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由省市自治区具体确定。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1、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2、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3、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公路扩建占地赔偿标准

二、

征地工作程序有哪些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的程序和有关要求组织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制定的补偿标准,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将协议作为征地报件必备件附征地卷一同上报。

三、

征地拆迁有关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1、征收土地的位置、范围:以高速公路施工图为依据,以业主单位现场放线确定的边沟丈量为准。

  2、征收土地的面积:以手工实地丈量、登记的面积为计算依据,全线总面积正负误差不超过3%。

  3、征收土地的地类:以土地现状地类为基础,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实地勘测的结果及相关政策为依据。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公路扩建占地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进行征地拆迁的时候一定要跟人家好好的配合,千万不要暴力抵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要及时跟对方提出来,都是可以商量的,谈妥之后还要签订合同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乡村公路扩建项目中涉及的房屋拆迁补偿标准
乡村公路扩建拆迁补偿标准依据土地管理法等规定。具体操作包括:1.评估被征收房屋价值,给予相应补偿。2.支付搬迁和临时安置费用。3.对停产停业损失进行补偿。确保被拆迁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铁路征地赔偿标准
铁路征地最新补偿标准如下: 1.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2. 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主要是被征地农民所有的房屋、林木、固化的生产设施、水井以及其他附着于地表的各种附属设施,其补偿款一般按照评估价格来计算,直接支付给所有权人。 3. 青苗补偿费。青苗补偿费指被征收土地上一季作物的产值,该款直接支付给具体的承包人。 土地征地流程如下: 1. 拟订征用土地方案。 2. 审查报批。 3. 由市、县人民政府对经批准的征地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村予以公告。 4. 征地补偿登记。 5. 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6. 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我想咨询一下,扩建公路拆迁房屋赔偿标准是什么
扩建公路房屋赔偿标准: 1. 征收补偿费:以被拆迁房屋的结构和折旧程度划档,按平方米单价计算。 2. 周转补偿费:以临时居住条件划档,按被拆迁房屋住户的人口每月予以补贴。 3. 奖励性补偿费: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加以确定,不得任意更改。 征收原则: 1. 决策民主。 2. 程序正当。 3. 结果公开。 补偿内容: 1. 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2. 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 3. 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助和奖励。
律师解答动态
吴中律师
吴中律师
1分钟前
您好,律师函的真实性存疑,所谓的赔偿要求也缺乏法律依据
吴中律师
吴中律师
8分钟前
您好,需先提起劳动仲裁
吴中律师
吴中律师
11分钟前
您好,可向市监局投诉对方恶意扣款
报警好了,报好了,报好了,你别。
李翠英律师
李翠英律师
26分钟前
你好,可以到当地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