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1-10-20 12:36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和逃逸后致人死亡的,两者对于导致死亡的结果的发生存在不同的责任,逃逸致人死亡的,是指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逃逸致人死亡存在对受害人的救助义务。那么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阅读完以下找法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

  一、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酒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1、死亡一人,肇事人负全责或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2、但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赔偿数额丧葬费23526元、死亡赔偿金463000元,精神抚慰金50000元,医疗费、交通费据实结算。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三、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刑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综上可知,致人死亡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两者的定义和量刑都不同,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肇事逃逸和离开现场的区别
肇事逃逸是违法的,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并保护现场,如有必要还需报警处理。对于驶离现场的行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若因紧急情况而离开现场,并且在之后主动配合调查,可能不被视为逃逸。核心在于对于事故后的处理方式,必须谨慎选择并遵循法律规定,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且符合法律义务。建议发生事故后不要慌张,根据情况冷静处理并寻求法律帮助。
车主逃跑了,是不是肇事逃逸
我们在认定逃逸时,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和肇事逃逸有什么区别?车主逃跑了
我们在认定逃逸时,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而驾车继续行使,主观上没有恶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律师解答动态
这情况得赶紧送医救人,避免生命危险。从法律上看,女生若没强迫、教唆男生吞药,一般不用担责。但如果女生
你好可以申请为你解答u
郭进律师
郭进律师
1分钟前
你好,入职工作了多长时间?
您说下具体情况,帮您解答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限制一年不能去澳门得先弄清楚限制原因。要是因个人违反相关规定被限制,等限制期限过了再申请赴澳;要是存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这种自动扣费情况可能构成不当得利。您先查看是否在不知情时勾选了自动续费等协议。可联系元保方面,要求其
请提供合同具体条款或争议细节(如对方违约行为、合同类型等),以便进一步针对性分析。
杨凤律师
杨凤律师
14分钟前
您好,债务纠纷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