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司法解释

更新时间:2022-02-09 14:2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在进行合同签订的时候,是需要去考虑合同的一个有效性的,有的合同即使签订了也是无效的,那么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司法解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找法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司法解释

  无权处分合同不一定有效。无权处分合同成立后,未经有权处分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事后未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合同无效。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要求无处分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无权处分合同有效

二、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从该条文义可得知最高法院的司法态度是无论权利人是否追认,无权处分合同都属有效。但这只是暂时解决了实务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理论界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是否应当有效的争论可能仍会持续下去,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合同法》

  合同的效力规定为效力待定,如权利人不予追认,合同的效力将归为无效(以下的讨论均以权利人不予追认为前提)。由于当时我国的立法资料一般不予公开,我们无法从立法理由书中查知该条规定的立法意旨。笔者不妨在此妄加揣测一下,如此规定的理由有三,一是无权处分合同是系无权处分人未经权利人授权,擅自处分他人之物而签定的合同,对此恶意之人法律不应给予保护。而认定合同无效,直接阻断合同当事人欲达之目的,是对合同当事人在私法层面上最大的惩戒。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所有权人的利益。再比如,关于多重买卖合同,我们过去的司法实践中,通常的做法也是认定签订在后的合同均属无效。出卖人怎能不讲诚信一物多卖呢,制裁你,无效!让你达不到非法目的。二是我们过去在认定合同效力时,通常将其与合同履行结果挂钩,即合同能够实际履行为有效,如果没有履行或不能够履行则为无效。无权处分合同根本就不能或不应该得到履行,所以无效。多重买卖合同中,一个标的物无法对所有的买受人交付,所以签订在后合同无效。

  《担保法》

  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生效。”倘若未办理抵押登记,合同将不生效力。虽然不生效力与无效略有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按照无效合同的原则处理。等等此类,都是这种思路的产物。三是借鉴国外立法例。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有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的法律规定。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第1项规定:“无权利人就权利标的物所为之处分,经有权利人之承认始生效力。”似乎是基于以上原因,1999年我国合同法立法时亦规定无权处分的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无效。

  随着我国司法实践大量案例的的提炼和民法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无效的弊端。一是无权处分被认定无效后,善意买受人不仅不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甚至无法向出卖人(无权处分人)主张违约责任,要求赔偿包括预期利益在内的全部损失,而只能向出卖人主张缔约过失责任,请求赔偿信赖利益,二者之间差距甚大。对恶意之人不讲诚信的惩罚和对权利人合法利益的保护,竟然变成了伤害善意买受人的利器,无法保障交易安全,不符合合同法鼓励交易的立法目的。在多重买卖合同中,签订在后的买卖合同认定无效后亦是如此,于是,最高法院顺应实务需要,出台的《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五条规定:“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解释规定了多重买卖合同均为有效,解决了此问题实务中的争端。但是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争论似乎却愈演愈烈,特别是无权处分又往往与善意取得制度存在联系,而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争议更大。其次,将合同是否履行和是否能够履行作为认定合同效力的条件更属立法技术错误。买卖合同的订立是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原因行为,属于债权关系范畴,其是否有效应当依据《合同法》第52条来判断,况且合同有效与否应当在合同订立时就已确定,怎么能根据履行情况再倒推合同的效力呢?鉴于此,《物权法》第187条已修改了《担保法》第41条的规定,是否办理抵押登记只影响到抵押权是否设立,而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物权法》第15条还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该条确立了物权变动与其基础关系或者说原因关系的区分原则,物权是否变动,也就是说合同是否履行,不再影响合同的效力,实乃立法之一大进步。再者,上举国外及其他地区立法例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系因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采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承认独立物权行为理论。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曾认为台湾地区“民法”第118条第1项所指的处分,“不以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为限,买卖契约亦包括在内。”但现在通说认为第118条所谓的无权“处分”,“系指处分行为(物权行为及准物权行为)而言,不包括买卖契约在内,其买卖契约有效,无权处分人不能为给付时,应依债务不履行规定,负损害赔偿责任。”由于我国采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不承认独立的物权行为,且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无权处分效力待定又是规定在《合同法》内,因此,效力待定只能是指合同效力待定,而非其它行为效力待定。这说明我们在继受国外先进立法成果时,难免会望文生义,囫囵吞枣,照搬条文,失其原意。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实践,若认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将受到《合同法》第51条的掣肘;若认定无效,又无法保护善意买受人的合理信赖,与现代民法越来越注重保护交易安全的趋势相悖。司法实践亟需立法层面做出积极回应。最高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把无权处分合同效力规定为有效,无疑是符合立法趋势的,殊值赞同。但解释法律不能无视现行法的规定,《合同法》第51条语义明确,不生岐义,该条解释与其冲突显而易见,实为法院造法之活动,难免遭人诟病。2000年出台《证据规定》时,其立法初衷也是好的,但因其多项内容与《民诉法》相冲突,备受质疑,导致各级法院掌握尺度不一,最高法院不得不又下发通知纠偏,已是前车之鉴。因此,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出台司法解释只能是权宜之计,期能在修订合同法时再做详尽规定。

三、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司法解释

  一般情况下,对财产的处分权是属于所有人的,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并且很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的无权处分行为,法律出于鼓励交易的考虑,规定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种处分行为所订合同有效。

  以上就是由找法网编辑整理收集的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司法解释的法律知识,无权处分合同成立后,未经有权处分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事后未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合同无效,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无权处分合同有效民法典
无权处分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情况: 1. 如果得到有权处分人的追认,合同将被视为有效。 2. 若未得到追认,合同则无效。 3. 然而,如果受让人通过善意取得方式获得财产,则该合同依然有效,但有权处分人仍可要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 关于不动产或动产的转让,如果受让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他们将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 1. 受让时善意; 2. 以合理价格转让; 3. 转让的财产已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登记或已交付给受让人。 需要注意的是,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此外,如果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应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为什么没有处分权但是合同依然有效
合同在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下签订且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就是有效.注意能否办理产权的转移手续
无权处分为什么不影响合同效力?
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如下: 1. 依法订立的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拘束力,当事人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2. 若该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则该合同没有效力。 关于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即便存在无权处分行为,其效力并不受影响。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需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人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需真实。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此外,关于无处分权人转让财产的情况,受让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包括: 1. 受让人受让时为善意。 2.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转让。 3. 转让的财产已依法登记或已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据上述规定取得所有权后,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对于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情形,也参照适用上述规定。
律师解答动态
银行只认贷款合同,谁签字起诉谁。他骗你签字?当时或者事后你有没有报警?没有报警就无法证明你签字是被骗
平台被骗后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诈骗方承担民事责任,千万不要继续给钱
党东月律师
党东月律师
31分钟前
建议咨询管辖区域所属部门儿详细沟通。
党东月律师
党东月律师
31分钟前
及时保留证据以备后续不时之需
党东月律师
党东月律师
33分钟前
法院通常不会冻结残疾人的低保金。低保金是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救助资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
党东月律师
党东月律师
33分钟前
法院通常不会冻结残疾人的低保金。低保金是用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救助资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
孔盈枫律师
孔盈枫律师
36分钟前
无故克扣工资不仅可以申请仲裁,还可以要求支付赔偿金。
你好,这种情况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或者向当地派出所报警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