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怎么才能不判刑

更新时间:2021-10-09 11: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有的人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可能会被教唆犯罪。可能年少无知是酿成了错误,但是想要及时悔改。那么,盗窃罪怎么才能不判刑?很多人都还不了解这一点,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

盗窃罪怎么才能不判刑

  已构成盗窃罪,数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

  第六十七条 【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第六十八条 【立功】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罪怎么才能不判刑

二、

可构成盗窃罪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刑法》及《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以下行为可能构成盗窃罪:

  1、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不同而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如果具有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财产损失、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财物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恶劣情节的,也可以定罪处罚。

  2、多次盗窃的:根据司法解释,“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但是这太绝对化,需要综合多方面得因素认定“多次盗窃”。

  3、入户盗窃的:只要是入户盗窃,不管有没有偷得财物,都已触犯刑法,构成“入户盗窃”,涉嫌盗窃犯罪,一律追究刑事责任。

  4、携带凶器盗窃的:若只是为了实施盗窃方便,为顺利实施盗窃创造条件而携带剪刀、钳子等工具,只是一般的作案工具,不应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若查明携带的器具确实不是为实施盗窃而携带,则更不应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

  5、扒窃的:司法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为扒窃。只要实施了扒窃行为,就构成犯罪,不论窃得财物多少。

三、

盗窃罪应当如何处罚

  1、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具有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或者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5、在共同盗窃犯罪中,各共犯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的,应对共同盗窃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负责。

  6、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的盗窃犯罪分子的,应当在1000元以上盗窃数额的2倍以下判处罚金。

  7、对于依法应当判处罚金刑,但没有盗窃数额或者无法计算盗窃数额的犯罪分子的,应当在1000元以上100000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以上就是关于盗窃罪怎么才能不判刑及其相关问题,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您可以找找法网律师咨询,为您解决一些与这方面相关的分歧并解决与刑事案件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诈骗罪怎样才能不被判刑
案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具体情况能说说吗?
帮信怎么才能不刑事拘留
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吧,这个要看案情了。
就是涉嫌盗窃会被判刑吗?怎么才能做到取保候审的结果
尊敬的求助人,您好。本律师擅长刑事辩护,会追究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可以适用取保候审。(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3)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另外,根据《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80条第(2)项“对已经逮捕的被告人,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可以变更强制措施”的规定,也可以对其适用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依法保证刑事诉讼活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羁押。因此,不羁押的前提条件是被取保候审者的社会危险性不大,适用取保候审不会妨碍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则不能适用取保候审。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不适用取保候审的情形也作了相关的规定。在理解和执行司法解释关于取保候审的规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危害程度,可能判处的刑罚以及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如是否有前科、家庭情况、群众反映等)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下列被告人不宜适用取保候审:(1)累犯或者有犯罪前科的;(2)曾在取保候审期间有逃避侦查、起诉、审判行为的;(3)可能对被害人、证人、检举人及其亲属的人身、财产进行侵害的;(4)流窜作案的;(5)住址、身份不明的;(6)可能逃跑、自杀或继续犯罪的。 希望能帮到您。盈科律师:整合全球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是我们一贯的追求。衷心感谢并希望您能对解答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