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是否有法律效力

更新时间: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继承遗产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家也都比较熟悉,而对于放弃遗产继承大家可能就了解的比较少了,其实继承人是有不行使继承的权利的,如果继承人放弃了继承,那么也就丧失了继承权。那么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是否有法律效力?下面找法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是否有法律效力

  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这样的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就具有法律效力。放弃继承的生效要件包括:

  1、放弃继承的主体,必须是已取得继承权的人,并且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2、放弃继承的时限。我国继承法规定接受与放弃继承的表示,必须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做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在继承前做出的,不能发生放弃继承的法律效力,可以随时撤销或变更。

  3、放弃继承的方式。继承人放弃遗产对其他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且放弃继承有对世的效力,故各国普遍认为,放弃继承应当以有足够公信力的方式做出。放弃继承是无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一经做出即生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向其他继承人做出该意思表示,只是尽通知义务,目的在于让其他继承人知晓,并不是需要其他继承人的确认。

  4、附保留条件的放弃继承。放弃继承不得附条件和期限。也不得部分放弃继承。附保留条件的放弃继承不发生法律效力。

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是否有法律效力

  二、放弃继承权公证怎么办理

  申办理放弃继承权公证时,应当逐项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的身份证明,如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

  2、被继承人死亡的证明。被继承人死亡前,放弃继承权不具有实际的法律意义。

  3、本人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明。可以由所在单位、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供,只要能证明其确实享有继承权即可。

  4、本人签字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根据规定,公证处办理放弃继承公证,要向当事人讲明他的权利、义务及其放弃继承权将引起的法律后果,使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将要产生的影响有明确的认识。公证处应将上述情况记录在公证笔录上,笔录应让当事人核对并签名。

  三、放弃转继承继承权声明书

  声明人:***性别:男出生日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我是**的儿子,**的弟弟。于**年**月*日在***市死亡,死亡后遗留有财产:

  二分之一的房屋产权;被继承人生前是被继承人的父亲,无遗嘱,亦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被继承人的母亲,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被继承人的父亲于**年**月**日在***市死亡,被继承人的母亲于**年**月**日在**市死亡。被继承人的父亲、被继承人的母亲生前无遗嘱,亦未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二条规定,我享有继承被继承人的父亲、被继承人的母亲应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份额的权利。现我自愿无条件放弃被继承人的父亲、被继承人的母亲转移给我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被继承人的母亲是被继承人的父亲的配偶,被继承人的母亲,被继承人的父亲于**年**月**日在**死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二条规定,被继承人的母亲享有继承被继承人的父亲应继承被继承人遗产份额的权利,被继承人的母亲于**年**月**日在**死亡,我对被继承人的母亲的遗产享有继承权,现我自愿无条件放弃被继承人的母亲转移给我的继承被继承人的父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份额的权利。

  以上情况均真实无误,如有虚假,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

  欢迎到华律网进行法律咨询,华律网专业律师为你在线解答。

  声明人:**

  **年**月**日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自愿放弃继承权证明是否有法律效力”的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是允许公民自愿放弃继承权的,如果要放弃继承权的话,应当依法做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找法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律师解答动态
上海规定企业应为农村户籍员工缴纳公积金。公司不给缴公积金,可先和公司沟通,说明这是员工应享权益,要求
确诊的精神病人在清醒状态下签下的借条一般是有效的。因为此时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理解借条的内容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及时收集证据准备应诉
可以联系咨询委托处理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在这种情况中,一般你绿灯直行正常行驶,对方红灯骑行电动车存在过错。建议先保护好现场,查看双方人员受伤
你好,这种情况建议及时收集证据,通过法院诉讼解决或者报警解决
您好,这种情况属于过错责任原则,谁对手机摔坏存在过错,谁就应当承担责任,如果对方存在保管上的过失,也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