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债权债务的诉讼时效

更新时间:2022-05-23 11: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案情介绍]

  2001年4月10日,赵某向银行提出《个人住房借款申请书》,申请向银行借款60000元,用于购买商品房。4月30日,银行与赵某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约定银行向刘某提供人民币贷款60000元,月利率4.65‰,借款期限自2001年4月30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止,赵某同意将借款所购买的住房作为抵押物。2001年4月30日,银行将60000元借款发放到约定的账户内,双方依约履行。自2004年2月至2007年7月,赵某未按期偿还借款。2007年8月1日银行向赵某第一次发出催款通知书。8月28日,赵某偿还了20000元。2009年2月,银行向赵某送达了个人住房贷款催告函,要求赵某在2009年2月15日前偿还拖欠的贷款本息。但赵某没有偿还。该借款至2009年5月止,尚有本金26542元、利息20230元未予偿还。

  [案情分析]

  按揭贷款债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应如何计算?

  一种意见认为,案中2004年3月起至2005年7月有17期的借款已过诉讼时效。赵某的借款的截止日期是2011年4月30日,因此借款尚未到期,且赵某最后一次付款时间是2004年2月,在2004年3月至2007年8月间,银行并未向刘某主张其债权,迟至2007年8月1日才第一次向赵某送达催款通知书,因此2004年3月起至2005年7月有17期的借款已过诉讼时效。

  另一种意见认为,该笔借款并未超过诉讼时效。该借款合同是分期还贷,属于同一债务的分期履行,时效期间应该从2011年5月年开始计算。

  【解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在该借款合同中,银行与赵某约定赵某应自2001年4月30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止,每月偿还借款给银行,属同一债务的分期履行,该案中最后一期履行期限为2011年4月,在此期间,原告可随时要求被告履行债务,本案并未超诉讼时效。同时根据双方所签订的《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可知,借款期间,如赵某累计超过6个月未偿还贷款本息和相关费用,银行有权解除合同,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因此,银行在借款未到期之前要求赵某偿还本息的诉讼请求与诉讼时效并不存在冲突。

  [案情结果]

  笔者认为,该笔借款并未超过诉讼时效。该借款合同是分期还贷,属于同一债务的分期履行,时效期间应该从2011年5月年开始计算。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引用法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个人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有多久?
关于个人债务的诉讼时效期为三年这一核心问题,对于未约定还款期的债务,自权利主张之日起算;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债务,则从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超过这个时间限制,您的法律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护。因此,务必在诉讼时效期内采取行动,例如起诉或达成新的还款协议,以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借条纠纷诉讼时效多久
借条纠纷的诉讼时效是3年。对于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借条,从期限期满的次日开始计算;未约定还款期限的,从债权人要求返还借款的次日计算。协商是快速解决纠纷的方式;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若仍无法解决,则必须通过法院诉讼途径。请务必注意3年的诉讼时效,及时采取措施。 以上三个答案合计总字数与原文解答内容的总字数保持一致。
房产纠纷中的债务诉讼时效是多久
针对房产纠纷中的债务,其诉讼时效期限为三年。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处理方式:首先,双方可以进行协商,直接沟通以解决纠纷;其次,可以寻求第三方调解,以协助双方达成协议;第三,如果必要,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最后,如果协商、调解和仲裁都无法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选择处理方式时,请结合具体案情和你的需求来决定。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工伤有第三方责任时,工伤保险通常是可以赔付的。职工因第三方侵权导致工伤,既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民
你好,七天无理由换货后不满意,通常是可以退货的。只要在收到商品后的七日内,且商品符合完好标准,不影响
请问遇到什么法律问题需要解决,能详细说说吗
胥斐律师
胥斐律师
4分钟前
你好,可以进一步进行咨询
你好,超过十万属于特别严重,你们两个需要区分主从犯,主犯5年以上,另一个3年,需要看辩护和各类情节
你左转弯,应该让直行的先走,,你的责任大一些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对方一开始不让见孩子,强制执行后又不让带孩子出去玩,这限制了你的探望权。你可以和对方再次沟通,明确表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