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假第一人王先生,曾于2008年3·15期间来本报接听热线为消费者打假支招。昨日,记者电话连线到王先生,他称本报昨日推出的3·15活动非常好,真正为消费者办实事,并乐于在今年3·15期间,为本报读者公益打假维权。
无偿为本报读者打假维权
本报和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昨日联合推出3·15消费维权特别行动,征集维权线索。王先生称: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并称今年3·15期间,无偿为本报读者打假维权。并给消费者支招:不要轻易相信广告,也不要相信经营者,尤其是服务业任何口头承诺,要有风险防范意识;要有证据保全意识,一定要索取销售凭证,比如发票或者是加盖经营者公章的小票,尽量刷卡消费,说明书、保修卡、宣传资料保存好,以防万一。
维权不仅是权利更是责任
目前,多数消费者在维权时会遇到大量障碍。最根本的障碍是消费者组织缺位,很多人动辄因为怕麻烦或担心维权成本高而放弃维权。王先生说,这首先是因为立法层面消费者话语权缺失:许多规章条例等是由行业协会等企业的利益代言人起草的,比如《手机三包条例》是几大手机巨头起草的;其次是市场监督层面消费者话语权缺失:消费者组织发展缓慢,针对不法企业的公益诉讼或者公益抽检非常少见,而作为普通消费者,如果要起诉打官司成本太高,而且通常无法得到补偿,这就导致企业可以通过极低的投诉率来获得巨大违法收入。
王先生认为:要从公民责任的角度来看待消费维权,维权不仅是消费者的权利,更是消费者的责任,应该积极发展消费者组织。
王先生痛心的打假案例
谈及最让自己痛心的一个打假案例,王先生说:1998 年揭露性病游医欺诈患者。当时调查发现福建游医承包的医院不仅销售假药,还把没病的看成有病、小病看成大病,严重欺诈患者。接到他的举报后卫生部发文进行取缔,各地媒体也纷纷对游医诈骗患者的现象进行揭露。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游医欺诈患者的事情非但没有绝迹,反而登堂入室,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游医们已开始托管公立医院。
王先生于1995年成为第一位中国保护消费基金会设立的消费者打假奖的获得者;1996年被媒体评为中国的新闻人物;1997年,《南方周末》称王先生是脚踏实地的爱国者;1998年克林顿夫妇访华,在上海王先生与克林顿夫妇对话,克林顿称王先生为中国消费者的保护者。王先生现在的精力主要在非营利方面,一是参与成立和谐社区发展中心,另一个是王先生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项目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