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研究

更新时间:2014-09-25 10:4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死亡赔偿金,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都有规定,但各种规定称呼不一,赔偿标准及数额也差异很大。由于对其性质立法上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归属产生很大争议。对此,本文...

  死亡赔偿金,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都有规定,但各种规定称呼不一,赔偿标准及数额也差异很大。由于对其性质立法上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归属产生很大争议。对此,本文列举了不同时期相关法律法规对死亡赔偿金的不同规定,对死亡赔偿金是精神损失还是物质损失、是不是死者的夫妻共同财产、是不是个人的合法收入、是不是公民的遗产、是否应该清偿死者债务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处理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的规定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规定: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3、《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第十一款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5、《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6、《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已废止)第三十七条规定: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对不满十六周岁的,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残疾的,为残疾赔偿金;(二)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三)其他损害情形的精神抚慰金。”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因触电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八)死亡补偿费:按照当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二十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少计一年,但补偿年限最低不少于十年。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四规定:死亡赔偿范围和计算公式(一)收入损失。提指根据死者生前的综合收入水平计算的收入损失。收入损失=(年收入-年个人生活费)×死亡时起至退休的年数+退休收入×10 死者年个人生活费占年收入的25%-30%。(三)安抚费。是指对死者遗属的精神损失所给予的补偿。

  由上述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不难看出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规定用语混乱,含义不同,标准不一,且明显冲突。对死亡赔偿金有称为 “死亡赔偿金”的,有称为“死亡补偿费”的,有称为“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有为“收入损失和安抚费”的,有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等等,以致造成理解和法律的混乱,立法机关有必要对此问题以立法解释进行规范。

  二、死亡赔偿金是不是精神损害抚慰金

  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亲属财产利益损失的补偿,还是对死者亲属的精神抚慰,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以前的各种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无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将死亡赔偿金明确为精神损害抚慰金,但稍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后一个解释否定了死亡赔偿金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规定。应该说《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亲属财产损失利益的补偿,明确排除了死亡赔偿金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性质,这一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中相关规定接轨,从而给侵害生命权给受害人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精神抚慰开创空间,是对生命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死者亲属精神的慰藉。《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亲属所受财产利益损失的补偿,是“一种不考虑具体受害人个人财产损失的差额,而是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妥当性和社会公正性出发,为损害确定固定标准”的补偿,应属于物质损失的范畴。

  三、死亡补偿金是不是死者的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如果符合《婚姻法》第17条、《婚姻法解释(二)》第11条规定,归夫妻共同所有。上述法律规定表明:第一,夫妻共同财产取得的法律前提是双方之间存在婚姻法律关系。受害人在死亡时,其与其配偶的婚姻关系已自然解除,所以因受害人死亡为前提的死亡补偿金当然不是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所得。第二,上述法律规定已经通过列举方式明确表示死亡补偿金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8条第2项规定,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属于夫妻一方财产。上述法律规定表明,因人身受到损害而取得的补偿费用属于个人所有,具有人身专属的性质。受害人的死亡事实导致了死亡补偿金的产生。虽然受害人因死亡而无法亲自受到补偿,但补偿金的人身专属性并不因此而改变。因此,死亡补偿金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四、死亡赔偿金是不是个人的合法收入

  有观点认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是死者因他人致害死亡后由加害人给其亲属所造成的物质性收入损失的一种补偿。但是,根据 2004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规定,死亡赔偿金属于物质损失赔偿金,是受害人因死亡而导致未来收入损失,也就是逸失利益,是对受害人预期获得收入的补偿,自然而然是受害人收入的一部份。只是这种收入所得,是法律强行规定的,用于保护死者利益,而不是死者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或必须要死者亲自占有、使用、处分的收入所得。因此,认定死亡赔偿金不属于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理由的依据并不充分,应当将其归入公民的合法收入范围。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损害赔偿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868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
1.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是物质损失而非精神损失,这一点已经不存在争议。 2。死亡赔偿金应当属于死者的遗产,既然是遗产,可以用来偿还死者生前的债务,这个问题现在理论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死亡赔偿相关法律
你好,你是不是问侵权责任法?
医疗事故应赔偿哪些
医疗事故应赔偿哪些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二次手术后多长时间可进行伤残鉴定
你好,需要在伤情稳定或治疗终结后做鉴定
车祸又碰到医疗事故怎么赔
车祸又碰到医疗事故怎么赔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医疗事故最高赔多少钱
医疗事故赔偿因情况而异。轻微事故可协商和解;严重事故可考虑法律途径,包括诉讼,要求医院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在内的全面费用。
请教一下医疗事故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医疗事故罪处理:1. 刑事追责:对医务人员提起公诉,由法院判定刑罚。2. 民事赔偿:受害者或其家属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经济赔偿。3. 调解协商:双方可在法律框架
医院事故赔偿金医生怎么赔
医院事故赔偿金医生怎么赔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发生医疗事故怎么解决?
医疗事故可通过协商、调解、诉讼处理。协商是双方直接谈判解决;调解则需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由第三方介入;诉讼是向法院起诉,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各种方式具体操作不同,
关于对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服?
法律分析:医疗事故鉴定结果不服,可以这样:1.可以到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去申请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2、当事
远端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段瘘感染死亡属于医疗事故吗?
对于此类医疗事故,常见处理方式包括协商、医疗事故鉴定和法律诉讼。选择时应考虑事故性质、证据充分性、双方意愿等因素。协商快速但可能缺乏公正性;鉴定结果具有权威性,
男科医院治疗的没有效果,可以追回钱吗
对于男科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常见的法律处理方式包括:与医院协商解决、向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选择哪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需求来决定。
3个月宝宝拿成2段奶粉,宝贝喝了2桶2段奶粉,已经去医院看了没什么大事,怎么赔偿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和诉讼。您可以选择先与商家协商赔偿事宜,若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最后若仍无法解决,可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