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秀平律师亲办案例
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转变及其现实意义————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来源:胜秀平律师
发布时间:2014-06-12
浏览量:1723

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转变及其现实意义

————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者:胜秀平 发表于《华商》20085月下半月

[摘要]本文是在认真、仔细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基础上,分析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转变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自己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了自己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反思与清算(尽管这种清算还不是很彻底),同时折射出了青年马克思在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新认识,从而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思想转变;开始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义思想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思想转变、现实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认识事物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对待。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成熟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地。我们不可能同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思想家去对话、去探讨,要研究,也只能通过他的著作、手稿、书信、笔记等内容了解他当时的思想动态,挖掘他深层的内涵与外延,以对当今实践进行理论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停留在教条主义之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迷信,也不是隔断历史地全盘否定,而是研究马克思这个世界伟人的正确思想“如何走向当代”。[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宗教的批判;二是对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三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认识。第一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铺垫与过渡,第二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内容是文章自然的结论与思想认识。通过认真、仔细地研读《导言》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青年马克思是如何对现实逐步深入的认识,如何为以后的唯物史观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奠定基础;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要认识一切事物必须从现实出发,分析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因此,研读《导言》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导言》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整体的理论,要想全面的理解并掌握、运用它就必须系统地去研究。

了解《导言》的写作背景则更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更透彻地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的来源与形成。

(一)《导言》写于1843年末——1844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当时的国际背景是,法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英、法等国家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德国的国内背景是,仍处于封建专制落后时期,私有经济形式占主导地位;广大群众被宗教所蒙蔽,劳动被剥削、被奴役,过着极其贫困、毫无人权可言的生活。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发表对宗教愚昧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他却创立了抽象的理性学说、思辩的法哲学,反而脱离现实、维护封建制度,不能解放饱受苦难的广大群众。“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括:(1)抽象的法,(2)道德,(3)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2]

(三)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性理论、唯心主义思想盛行的同时,费尔巴哈提出了了人本学唯物主义思想,这在当时对青年马克思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现实逐步深入认识、对自己一直信奉的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反思与清算。

二、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转变:

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在理论界的思想影响下,青年马克思重新审视现实,重新认识哲学、经济与政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清算(尽管这种清算还不是很彻底),从而使其思想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开始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一)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

1、在思想认识和政治方面:青年马克思将批判由宗教的意识领域转向了社会的现实领域,转向了国家制度和法哲学,“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3]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是理性,这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现实的,因而是唯心的。青年马克思在此将批判直接指向黑格尔,也是对自己过去唯心主义思想的清理。

青年马克思从对现实——国家制度和法哲学的批判、从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上认识到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因为广大群众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权利可言,他们最贫穷、最无私、人数最多、革命意志也最坚决。群众一旦掌握理论,就会结合实践变为物质力量,就会推动历史的发展。 “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4]“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5]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应当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的有效协调与统一。

2、在哲学方面:青年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创造世界,而是意识反映世界;因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6]“立法权并不创立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7]因此意识仅是现实的反映而已,宗教也只是现实苦难的反射,是幻想的现实性,是人被异化的结果。法律也只不过是立法者对现实社会规律的语言描述、文字规定而已,违反社会规律的法律是不可能正常运转的。因此革命需要物质基础,物质的东西要靠物质力量来摧毁。

3、在经济方面:青年马克思从经济角度、从市民社会角度分析,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的落后、群众的受奴役是与社会的现实物质基础、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说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制度、法律。他指出要改变德国当时的现状、解放社会、解放德国人,就要摧毁这种现状的物质根源——封建、专制、落后、私有的生产关系,“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8]这些“关系”应该指的就是封建的、专制的、落后的、私有的生产关系。“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9]这里的“大厦支柱”应该指的是市民社会这些经济基础的物质力量。“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发生片面矛盾,而是同它的前提发生全面矛盾。”[10]这里的“后果”应该指的是国家上层建筑;“前提”指的是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当时已经认识到社会的根本矛盾之所在,已经开始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答案。

(二)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1、青年马克思在当时已认识到不能再在寄希望于依靠资产阶级力量来解放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大众,他所看到的革命已不再是英、法等国家过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因为资产阶级虽然具有一定的革命先进性,但他们仍具有私有性、仍存在剥削性,因而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做为全社会的普遍代表。这样看来,只有人数最多、最贫穷、最无权、最坚决的无产阶级才是整个社会解放需要的代表,他们的人权完全丧失,要想完全恢复,就只有联合起来彻底革命,彻底消灭一切束缚人的社会制度,消灭一切奴役制,消灭一切剥削人的私有生产关系,因而才能解放德国,解放人,解放全人类。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当时,青年马克思已认识到改变社会现状、推翻旧体制的革命的推动力量、领导力量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已转向了社会主义性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开始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但他的思想仍是对德国现实制度的思考,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对推翻封建旧体制的设想,这还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想,并非科学社会主义,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12]

2、青年马克思从德国的现实出发,从推翻封建旧体制取得革命胜利,到德国人的解放,再到人的解放,从而解放全人类,这个认识过程是逐步升华的,“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13] 从德国人到人再到全人类,这是对社会现实认识的逐步深化,是对社会革命性质的认识转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变重要来源之一。因为当时德国处于世界历史的落后封建时期,而西方其他大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落后的德国解放了, 处于最底层、最贫穷的德国人——无产阶级解放了,那么人类的水平就相应提高了,进而就有望解放还处于资本主义剥削下的全人类。这种思想转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解放全人类从而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三、青年马克思思想初步转变的现实意义:

青年马克思的物质力量认识、意识反映论、经济基础思想、群众思想、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等为批判黑格尔的思辩法哲学、为清算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为马克思以后的唯物主义哲学、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在当时为受苦大众输入了新的思想,带来了新的理论,唤醒了具有先进意识的无产阶级力量,为德国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为德国人的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我在本文所指出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初步转变的现实意义主要是研读《导言》这篇文章所体会到、领悟到马克思的伟大思想所给我们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理论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一)从对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上说,这些对我们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让我们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找出实际困难的主要矛盾,利用物质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极大地创造财富。他的群众思想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建设事业应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我们的各项行动应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胜利成果应由最广大群众所共享。他的异化观提醒我们时刻注意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弊端,应根除私有压迫与剥削,从而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和平、稳定发展。

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都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而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从对理论研究的意义上说, 这些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了解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提供了一种根据。我们中共中央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迄今已进行四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初衷并不是仅仅教条地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等,仅仅解释其字面含义、了解马克思所说的话而已,最关键的应该是挖掘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挖掘其对当今的实践所能起到的指导作用,否则这项工作就没什么意义了。马克思是通过批判来表述他的思想的,是通过他对现实的不断深化认识来清理自己的思想的,而我们当今不管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则应该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否定、不断发展,应该在否定中前进,在超越中发展。无论从个人,还是到国家,都是这样。在理论上不能人云亦云,在实践中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对外交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必须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增强创新意识、有破有立,从而才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强大、国家繁荣昌盛。

————————————————

参考文献:

一、《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张一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月第1版,[1]引自序,第8页。

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78月第3版,[2]引自第28页。

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612月第3版,[3]引自第458—459页;[6]引自第452页;[5][7]引自第316页;[8]引自第461页;[9]引自第463页;[10]引自第466页;[4]引自464页;[11] [13]引自第467页。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月第4版,[12]引自导论第8页。

以上内容由胜秀平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胜秀平律师咨询。
胜秀平律师主办律师
帮助过4好评数0
农业路东1号豫博大厦605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胜秀平
  • 执业律所:
    河南栋梁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办律师
  • 执业证号:
    14101*********467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河南-郑州
  • 地  址:
    农业路东1号豫博大厦605